访问量:332382

古汉语修辞

  • 元人散曲的“鼎足对”

    于海洲;

    <正> 元人散曲中有一种特殊的三句相对的句式,使对仗别具一格,饶有风趣,是诗、词中所少见的,人们称之为"鼎足对"。它如三足鼎穴,以三句为一组,互为对仗,往往形成对事物的淋漓尽致的刻划。例子很多,如:

    1984年01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修辞格”也是一个“类聚系统”——兼谈“修辞格”的定义

    吴士文;

    <正> "修辞格"必须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特定方法"这三个定义项已为不少修辞学者所道及。如: 1923年唐钺先生在《修辞格》第一页中给辞格下的定义是:"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有的效力,不用通常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

    1984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鲁迅作品实词换用试析

    史锡尧;

    <正> 鲁迅的文章多数是先在报章杂志上发表,然后自己又收集起来编成一个集子。文章虽然已经公开发表过,但在收入集子时经作者审阅又作了些文字上的更动。这次修改是作者对作品精益求精的一次推敲,无疑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仅就收入集子时鲁迅换用名、动、形这些实词(附有少数词组)的一小部分实例,尝试着做些分析,探讨一下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

    1984年01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辛词用典的修辞作用

    范进军;

    <正> 所谓用典,即是在作品中运用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或前代经典、诗文中的警策语句,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服务。下面想就稼轩词中的用典(主要指运用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来具体谈谈用典的修辞作用。一、含蓄地塑造自我形象。由于辛弃疾被统治阶级投闲置散二十余年,因此,他集中歌唱得最多的是高洁不苟的陶渊明,借陶渊明来表达自己的追求,刻划自身的形象。如《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就以极其崇拜的心情歌颂了陶渊明。词一开始说梦见了他,说醒后想他,并认为"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认为他弃官还家,还有另一番用意。这用意就是对当时现实的批判和否定,就是保持自己的品格和节操。下片就陶渊

    1984年01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朴与灵——赵树理、孙犁小说的比喻之比较

    时巨涛;

    <正> 赵树理和孙犁都是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他们卓越的语言艺术也常为人们所称道。人们爱用"山药蛋风格"和"荷花淀风格"来形容他们鲜明的语言特色,而这种定名,又似乎确能体成出他们各自的风格。这里不想对他们的语言风格作全面的探讨,只想就他们小说中运用比喻的特色作一点比较分析。让我们先看两个例子。

    1984年01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于细微处见功力——简析鲁迅使用笔名的修辞技巧

    王元鹿;

    <正> 鲁迅一生中曾经使用过一百多个不同的笔名,这算得上是中外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而"他每一个笔名,都经过细细的时间在想"。(许广平语)研究鲁迅所用的笔名,不仅可以窥见他所处时代的历史状况,看到他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智勇兼备的战斗风格,还可以学习他高度的使用语言的技巧尤其是他的修辞技巧。鲁迅的笔名,有多种多样修辞格的运用,有若干种修辞格的套用,还有新的修辞手段的创造。

    1984年01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悼念张弓先生

    李济中;

    <正> 我国著名的修辞学家、中国修辞学会名誉会长张弓先生不幸于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日因病逝世。消息传来,令人十分悲痛。张弓先生是我的老师,我有幸在大学里听张先生讲修辞学专题课。那时,作为修辞学的爱好者,我和同学们课余常到先生家请教功课。我很敬重我的这位老师。大学毕业后,多年来哉一直与先生通信往来,保持着亲密的师生关系。先生对我这个很普通、很一般的学生,在学业上竟如此关心,多方帮助,实在使我终生难忘。先生那谨严的治学态度,永远值得我学习;先生那殷切的教诲,永远激励我前进。

    1984年01期 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反问句和祈使句——语言美琐谈

    陈振;

    <正> 语言美的内涵是什么?开始有人认为不讲脏话粗话,不恶语伤人的语言就是美的语言,后来,随着认识的深入,许多人认为将语言美仅仅停留在不讲脏话上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美必须心灵也美,要提高人们的思想修养和语言修养,尤其要借助修辞,把寻常语言艺术化;运用修辞手法给语言加工润色,以增加其光彩。我认为这些意见很对,尤其是寻常语言艺术化更是语言美的必要手段。最近我发现结合情境选用语气恰当的句式,也是语言美的一个方面。如在日常交谈中,宜多用语气缓和语调下降表请求的祈使句,而不宜用语气急促带责问的反诘句。

    1984年01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语言艺术漫谈

    葛克雄;

    <正> 语言艺术就是以语言为建筑材料的艺术。诉诸听觉以感耳,取悦视觉以娱目,作用于心以动情,从而完成审美的全过程。语言艺术能提供美的享受。语言美和建筑美、绘画美、雕塑美、音乐美一样,都属于艺术范畴,都诉诸感官而作用于心。

    1984年01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荀子对语言美的认识浅探

    吴悦;

    <正>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这是荀子在《大略》中对美的语言所发出的赞叹。他对语言美的认识很有见地,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坚持"言必当理" 荀子把"言必当理"(《儒效》)看作语言美的首要标准。他认为,语言的本质是社会的,它一经社会"约定俗成"(《正名》)以后,便有了客观内容和社会内存。这是荀子的一个卓越的进步观点。在对美的认识上,荀子从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心有征知"(《正名》)的结果。因此,他认为凡是人都具有共同的美和美感。尽管语言丰富复杂,千差万别,然而语言美则存在着一条永恒不变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理",其实质内容就是"礼义",即封建地主阶级的最高道德规范等。荀子认为,语言必须"当理",必须"合于道"(《正名》)才是美的。

    1984年01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刚健的文笔和柔婉的文笔

    沈用大;

    <正> 陈望道老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多年来一直是我最爱读的书之一;只是对于第十一篇里关于刚健和柔婉的论述,心里却存着一个疑窦,我想把它写出来,就正于这方面问题的专家。第十一篇是专门论述文体或辞体的,第一节把体性上的分类,归纳为四组八种,其中第二组分为刚健和柔婉,是"由气象的刚强和柔和"来分的。第三节说明:"刚健是刚强、雄伟的文体;柔婉是柔和、优美的文体。"再看这一节里所举的例子,刚健体举的是鲁迅的《秋夜》,柔婉体举的是冰心的《笑》。很明显:第二组是按内容来分的。我觉得这四组八种,第三、四组系按形式(主要是语言)来分,第一组其实也是形式所占的比例,唯独第二组按内容来分,似觉不妥。此其一。那么形式上有没有刚柔之别呢?我以为是有的。现把这个问题阐述于下。

    1984年01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努力提高新闻语言的美学价值

    陆云帆;

    <正> 罗竹风等同志提出要对"语言美"进行深入的讨论,弄清其概念,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以促进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我完全赞同。我想从新闻报道角度谈谈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有的写得不生动形象,可读性差,重要原因就在于新闻语言的枯燥乏味。新闻报导要使读者能接受和理解,并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就得做到"意新语工,文情并茂"。因此,提高新闻语言的美学阶值是提高新闻报导质量的重要环节。

    1984年01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释义和修辞

    白兆麟;

    <正> 解释词义不能离开语法分析,也不能离开修辞现象的说明。否则,有些词语的意义是怎么也讲不清楚的。这个人所共知的道理却往往为人所忽视。譬如毛泽东同志的《长征》诗,其颈联云:"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对这两句,就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其一,将这两句解释为:"金沙水拍云崖,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铁索寒。"即认为原句都是兼语式。其二,以为这两句本应作"金沙水拍暖云崖,大渡桥横寒铁索",两个形容词是为协韵、对仗而

    1984年01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关于辞式的四点意见

    张弓;

    <正> 一、比喻的新颖性: 比喻要求新颖,即本体喻体间的关系要新颖。比喻的材料是大家所常见熟悉的,但本体喻体间的关系是要说话人或作者建立的。喻体本体关系的新鲜,就说话人言,就是运用比喻的独创性。比喻一方面材料要熟的,要大家共知的,一方面内容核心要新的,要说话人独创的。这正是辩证的结合。二、拟人式运用条:

    1984年0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谈古文的简约

    余勇;

    <正> ××同志: 承示语文课本中有的注释在词句间添上了一点意思,如《隆中对》"岩阻",释为"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又有两句里的"天下"分别释为"天下人""天下形势";《谋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句,注文在"蚁附"前加"命令士兵"几个字,等等。你问这些补充的意思是怎么得来的,有没有规律可循。足见好学深思,良用佩慰。记得鲁迅说过古文是"口语的摘要",(《门外文谈》)既是摘要,可知有些词语是被精简了的。所精简的文字,确有不是省略句子成分所能概括的,也不只是省略

    1984年01期 25-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一封巧妙的密信

    海天;

    <正> 这是流传在西方国家的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多年以前,有一对男女青年相亲相爱,但却遭到女方父亲的极力反对。他甚至提出来:凡是男方来信,均须经他检查才得通过。为了保持两人之间的来往,又不至暴露他们的恋爱关系,男青年想出了用密信联络的办法,以下就是他写的一封密信。

    1984年01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次第分明雁阵开——谈谈‘排列’的修辞作用

    梁德祥;

    <正> 先看例句: (1)自由是最最最最宝贵的。 (2)自由是十分宝贵的。自由是十二分宝贵的。自由是万分宝贵的。自由是十万分宝贵的。自由是十二万分宝贵的…… (3)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1984年01期 2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漫说歇后语

    黄新根;

    <正> 歇后语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李义山在他编的《杂篡》中就搜集了不少的歇后语。到了宋代,苏轼二续《杂篡》,所搜歇后语更加丰富。此后,明代有黄允交的《杂篡三续》,清代有韦光黻的《杂篡新续》和顾铁卿的《广杂篡》。但歇后语的出现却远在唐代以前。在一些文人的笔记和诗文中,就有把常见的现成词语分拆开来,只说词语的前半部分,省略去后半部分,而后半部分正是作者所要说的意思。这或许可以说是最初的歇后语。例如:晋代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诗有句云:"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这里的"友于"是《尚书·君陈》篇"友于兄弟"这一成语的省略,用"友于"指代"兄弟"。这类运用成语的歇后语,沿用到后来,就往往带有滑稽调笑的意味,乃至流于文字游戏。如《古今

    1984年01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修辞学家的唇枪舌剑——记五十年前的一场修辞论战

    宗廷虎;

    <正> 近翻一九三三年《申报·自由谈》,五十年前修辞学家的一场论战,赫然映入眼帘。联想到陈望道先生生前谈起的这场论战的概况,深感迄今仍可从此事受到教益。事情是由茅盾引起的。该年三月十月,《自由谈》刊登了茅盾用"玄"为笔名写的杂文《词的解放》,对鲁迅批评过的曾今可所持的一个论调,提出了批评。文中顺便提到"前几年一位先生‘发见’了墨翟是印度人,象煞有介事的做了许多考证"。文章并未点这位先生的姓名。

    1984年01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现代汉语修辞学(之九)

    В·И·戈列洛夫;王德春;

    <正> 表达差别关系的句法结构§191.在这类句法结构中,通过比较建立起各构成部分语义内容的差别。这时,复合整体的各成分相互对立:第一部分表示否定,第二部分则加以强调。也可能存在句法结构各部分语义内容的相反关系。在这种句法结构中表现出对两种被对比的思想对象的个人主观评价,表述的第一部分表现出否定评价,第二部分表现出肯定评价。表达差别关系的句法结构之补充的表情评价意义正在于此。

    1984年01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英汉比喻差异趣谈

    吴道平;

    <正> 比喻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手法之一。比较不同语言中比喻运用的异同,对我们深入了解这一辞格,进一步研究它的运用,对学习外国语,都有一定的作用。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生活,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也因为两族人民对客观事物特征的概括不尽相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比喻,就显示很多不同之处。比较这两种语言比喻的差异,是一件颇为有趣的事。

    1984年01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试谈修辞新格—“拟误”

    卢盛萱;

    <正>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如果遣词造句违背了一定的规律,或者内容不合事理,句子就会产生毛病而有碍于人们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但是,作者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修辞目的,往往把说话人有语病的句

    1984年01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Oxymoron和汉语修辞

    李毅;朱生豪;

    <正> Oxymoron是西方修辞学里的术语,简明牛津字典(C.O.D.)解释为:"Figure of speech with which pointed conjunction of seeming contradictions."(将似乎相互矛盾的词语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辞格。)汉语一般译为"矛盾修辞法。"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将汉语中的这种现象归入"映衬"格中"反映"一类,似乎是不够精确的。在"映衬"格里,两个反义概念常为同一词类,表现出一定的对称性,或虽不属同一词类,在语法上也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直接的修辞关系。而在Oxymoron之中,彼此矛盾的概念大多存在直接的修辞关系,一为修辞语,一为中心词。

    1984年01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浅谈比喻的心理基础

    王光武;

    <正> 论述比喻的文章不胜枚举,但专题谈它的心理基础的为数不多。为了全面深入地认识比喻,我们就这个问题作一点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大家。比喻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呢?是想象。想象包括联想、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三种心理功能。比

    1984年01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喻之二柄与喻之多边

    李苏鸣;

    <正>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周易正义,归妹》中,提出了"喻之二柄"和"喻之多边"的说法。对比喻格的研究是一个深化。钱钟书先生指出:"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词之学,亟宜指示。斯多噶派哲人尝曰:‘万物各有二柄。’合采慎到、韩非‘二柄’之称,聊明吾旨,命之‘比喻之两柄’可也。"所谓"喻之二柄"就是指同一个喻体,在不同修辞境界的比喻格中可以用来比喻截然不同的两个事物。例如:

    1984年01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试论“迭映”辞格

    白伏喜;范文质;

    <正> 有一种修辞手法,究其理论历来很少有专题探讨,但它却被广泛地运用在我国古今诗文之中。这种修辞手法就现象而言,人们并不会感到陌生。试看下面的一组唐诗名句,在修辞上是否有规律可循?

    1984年01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浅谈比喻与相似

    周天程;

    <正> 比喻是使用历史悠久的一个修辞格。相似是我们认为应当确立和研究的一个修辞格(请见拙文《谈"相似"修辞格》)。二者象孪生兄弟一样,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所以,考察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对相似格的确立,对比喻和相似的运用与教学,无疑是有着极重要的实用意义的。

    1984年01期 48-5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浅谈偏义复词的修辞意义

    刘明权;

    <正> 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是由两个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构成的(常见的有名词、形容词、动词),而表达的意思,只偏在其中一个上,另一个词意思完全消失,只具有修辞作用。本文粗浅谈谈偏

    1984年01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现代汉语的一些同义语法形式

    黄岳洲;

    <正> 语法讲用词、造句的规则;修辞讲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达到表达要求,古人说"修辞立其诚",看来就是这个意思。研究修辞,过去重在修辞格,现在重在同义手段。张志公先生认为修辞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这个说法很深刻。本文试图从语法现象上来谈修辞手段。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思相近但结构不同、因而表达效果不一样的句子,叫做同义语法形式。俄语研究同义语法形式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例如"我明天早上去散步"一句,据彼什科夫斯基的研究,认为这句的排列方式竟达120种之多。汉语也由于语序或者句式不同,修辞效果就有差异。

    1984年01期 52-5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动宾式表情词及其修辞功能

    陈冠明;

    <正> 人的感情通常是通过有声的语言来表达的,但是,真正的丰富的感情却也往往借助无声的语言来表达。这无声的语言就是人的五官、四体所发出的动作。例如:当人极度悲痛时,他就会又"捶胸"又"顿足";感到束手无策或烦恼时,就会又"搔头"又"抓耳";惊骇时,就会又"瞪目"又"张口",等等。《孟子·尽心上》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

    1984年01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实义切分与汉语词序

    陈国亭;

    <正> "台上坐着主席团"这一类句子是否算倒装句,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几十年。在国内语法学界存在着三种意见:①认为是主谓句;②认为是无主句;③认为是倒装句。这三种意见的共同点是都忽略了言语的动态演变,忽视了汉语词序作为语法修辞手段可以有种种变化这一事实,都是以对句子成分的静态分析做基础,因而唯以反映言语现实。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国外已形成体系、并已被广泛承认的实义切分理论引入到汉语的语法修辞研究中来,用以打破这一僵局。

    1984年01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丰富多变的敬称

    徐振礼;

    <正> 叶圣陶先生在给《礼貌语言手册》编写小组的回信中指出:"所谓礼貌语言决非虚文俗套,人与人相处,盖本当如此。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果能认真待人接物,出言吐语自当力求其适当,使对方闻而愉悦、舒服。"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和富于智慧的民族,历来以高度的精神文明称著于世,且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貌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礼貌语言又可以说是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对那些上了年纪的,尤其是年过花甲的和年逾古稀的革命领袖、知名人士和著名专家、学者,在称谓上应当选用一些能体现我们社会和时代风貌的敬辞称呼,来表达我们对长者的敬意。

    1984年01期 58-5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惯用语的修辞特色

    沈孟璎;

    <正> 现代汉语有一种引人注目的语言单位,如"铁饭碗"、"走后门"、"泼冷水"、"老好人"等,一般称之为惯用语。当前惯用语也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了,它不但活在人们的嘴上,记在人们的心上,而且还在继续创新、发展,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惯用语之所以有这样旺盛的生命力,是同它本身具有积极的修辞作用分不开的。这里谈谈它在修辞方面的几个主要特色。

    1984年01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谈电影片名的语言形式

    李新留;

    <正> 字数凡事凡物,有个好名称当然更好。即如以我们中国人为孩子起名为例吧,一般总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意思要好;第二,姓名加起来的字数,比较适当,不多也不少。太少,易混,意思也往往表达不清楚;太多(比如四字以上),就难叫、难记。所以中国人的姓氏一般以三个字居多,几千年来一直如此。这里字数的多少就是人名的一种语言形式。人名况且如此,电影片名当然就更有所讲究了。

    1984年01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排比二题

    王佐;

    <正> 一近年来出版的一些修辞著作,都认为排比格的构成至少要有三个语句。两个语句能不能构成排比?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句: (1) 汽车时而在树海绿波中穿行,时而在弯弯曲曲的贝尔茨河河畔急驶。(周航:《敖鲁古雅掠影》、《散文》1982年第6期) (2)有人说这是一个古代的军事重镇,有人说这是古印加人供奉太阳神的神庙。(穆青:《马丘比丘》1982年第6期) (3)银白的雪花,落在人们脸上,落在蒸腾着热气的干粮上,便欢欢喜喜融化了。

    1984年01期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