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332383

  • 语境,奇妙的“调色板”

    谭永祥;

    <正> "万岁"一词,意思是千秋万代,永远存在。是祝愿的话。可是作家高晓声的《创作谈》(花城出版社出版,第92页)却记下了一种另外的用法: 我在家里看到一本书(属四旧之类),里面有一篇大臣向皇帝递的奏章,所有的话我都忘了,但有一句话却记得,叫做"陛下万岁以后"。这个"万岁"和它原来的意思"千秋万代,永远存在"正好相反,竟是"死亡"的代称,只不过委婉一些罢了。但是离开了语境这块奇妙的"调色板",就无法显示"万岁"这个词义的两重性。又如"断肠"一词,是形容极度的、使人承受不了的感清刺激。值得注意的是,它既可以形容极度的悲伤,如: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 雁北归兮为得汉音。

    1984年02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谈对比格的运用

    陆稼祥;

    <正>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它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对比往往采用"并列句式",有时采用"转折句式"。例如: ①今天,我们对人民,温顺得象对母亲;明天,才会用严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敌人烧成灰烬!(李瑛:《雪夜》,《李瑛诗选》第119页) ②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密》)

    1984年02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修辞趣话两侧

    王俊衡;

    <正> 一、仿拟东坡语赢得东坡笑苏东坡仕途坎坷,备遭艰辛,所以有时忧郁寡欢。一天,他宴请友人。席间,一位优伶施展种种绝技,苏东坡却始终不发一笑。突然,另一位优伶从旁边跳出来,用棒痛打那位表演者,并说:"主人不笑,你还算什么良优!"那人答道:"非不笑也,不笑者所以深笑之也。"苏东坡听这么一讲,禁不住大

    1984年02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试论话语意义及其修辞作用

    姜剑云;

    <正> 当语言单位进入话语组合、受到特定语境(包括上下文以及说话时的现实环境)的制约时,其意义往往会发生某些变化。例如看到谈话的一方发火(发脾气)时,另一方往往会说:"你别跳了!有话好好说嘛。""跳"这个词,词汇意义是"跳跃",但这句话小的"跳"指的不是"跳跃",而是"发火"、"发脾气"。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面对发火而"跳"的人固然可以这么说,面对发火而不"跳"的人照样可以这么说。可见,"跳"这个词在这儿带上了"发火"、"发脾气"的意义。"跳"的这个语义显然不是语言体系(词汇)中固有的,而是在上面这个具体的话语组合中,在特定的语境制约下临时形成的;一旦

    1984年02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色彩浅议

    台益燕;

    <正> 生活离不开色彩,春天的红花、夏日的绿荷、白色的流云、金色的殿堂,大千世界里,奇光异彩无处不在。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自然免不了通过巧妙的敷彩着色,对客观世界作真实的描摹。这既显示了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又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艺术家们早就认识到了色彩在艺术活动巾的重要作用。托尔斯泰正确地把"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来表达形象,传达感情的过程,称之为"艺术活动"。我国远在南北朝时的刘勰就指出:"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文心雕龙·情采》)就是说表形的文字是离不开对青、黄、赤、白、黑等各种色彩的描摹的。

    1984年02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借代的性质

    曹静;

    <正> 词是事物的名称。在言语实践中,某一事物的名称可以用来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或指称另一事物。词的这种代替用法是一种很普遍的语言现象,修辞上的借代是其中的一种。修辞的借代的特征主要有三: 1.单向性。修辞的借代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不是两个事物的名称互相代替。如用"手"代替"劳动",不能用"劳动"代替"手"。 2.社会性。修辞的借代不是词的任意代替,它是一种语言习惯,为全社会所公认,为人们所通用。如我们可以用"手"代替"劳动",但不能用"大脑"代替"劳动",虽然"大

    1984年02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增饰”漫议

    一言;

    <正> 常常发现一种象反复又不是反复、似排比又不同于排比的句型。这种句型是一种颇具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如: ①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韡,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郭沫若《丁冬草(三章)·石榴》) ②列宁不死,列宁永远地不死!蒋光慈(《在伟大的墓之前》) 从上边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这种句型不但有各自的特点,而且有共同的规律。例①里的第二个"花"与第一个"花",不但词面上是相同的,而且它所包含的实际内容和所表达的具体意义也都是相同的。就是说,两者都是指同一事物,即作者所赞叹的石榴花。同样,例②里的两个"不死",都是指"列宁""不死",

    1984年02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论文道统一于美

    娄博生;

    <正> 古人讲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这"采"就是语言美。但倘以为只有华声艳色才是语言美,那不说是一种误解,至少也是对语言美的涵义理解得十分狭隘。同样,把语言美仅仅理解为礼貌语言,那也是不全面的。本文试图就文道统一于美这个问题进行探索,从而对语文美(当然也包括语言美)作一些较宽泛的论述。解放后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学沿文教学曾引起一场文道之争,最后归结为文道统一。若问:文道如何统一?恐怕

    1984年02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说委婉

    何明延;

    <正> 委婉,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谋求语言的社会效果而使用的一种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宋范公偁《过庭录》说:"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孙山将乡人之子落第一事用委曲的话表达,以避刺激,这就是委婉。人们日常交往,为了对方,或为了自己,或为了双方,有些事物是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的,于是常常采用婉转或是闪烁的语句。这样,或可使语言文雅,富于礼貌;或可使语言动听,使人愉悦;或可使语言含蓄,避免冲犯;……一般在下列几种情况,常常运用委婉的说法。一、因避刺激而委婉

    1984年02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1+2不等于2+1——语言美一得

    潘晓东;

    <正> 语言美,说出的话要给人以美感,觉得你讲语谦和、文雅、彬彬有礼,的确不大容易。措词用语要合乎分寸,需要斟酌;语调口气要委婉柔和,值得思量;选用句式要贴切恰当,也有讲究。这些,论者较多,无须赘述。而我倒有一个小小的体会:说话美不美,有时却往往和词序有关系。别的不说,单单说"我和X"还是"X和我"吧。虽然"我"和"X"的语法关系以及整个联合词组的逻辑意义并未发生变化,正如数学中的1+

    1984年02期 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舞台术语的饶有风味的比喻用法

    蒋文森;

    <正> 名词的比喻用法在汉语中是常见的,它具有生动形象、凝炼简洁的表达效果。这里我们仅以舞台术语中生动丰富的比喻为例,来看看汉民族语言是怎样的丰富多采! 艺术舞台是整个社会形态的缩影,它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所以,社会生活中许许多多事情往往同艺术舞台上的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不妨把整个社会看作一个大"舞台",从这个意义出发,艺术舞台上的大多数术语除了其本身的意义之外,都可以取它的比喻意义或引伸意义,来表述社会"舞台"中的多种多样的内容。比如说,在艺术舞台上有喜剧、悲剧、闹剧、滑稽剧;在社会"舞台"上也

    1984年0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虚写衬托简淡清新——《与朱元思书》中的语言艺术浅析

    游品珩;

    <正>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卷七。作者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令浙江安吉)人。官至奉朝请。他的诗、文均为当时人所推崇。《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效之,号为吴均体。"其文工写景,尤以小品书扎见称。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浙江富春江的山水景色。读这封信,眼前展现的是一幅色彩奇丽的山水画卷。文章开头,就起笔不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个"净"字,既写出了风和日丽,碧空如洗的自然环境,又仿佛使人置身于青山秀水之中,连五脏六腑都洗得干干净净,把作者被眼前秀丽的景色所迷醉时的心情和盘托出。接着写高天远山,都是

    1984年02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古诗数字英译的修辞

    曹山;

    <正> 读中国古诗,常遇到数字。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扉九不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几乎俯拾即是。其中有实指,也有虚指。以杜甫的绝句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实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虚指。在译成英文时,实数不可擅改,自不待言,但虚数则须根据情况,区别对待。例如—— 1、张祜:"何满子"古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1984年02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重复反诘危言动听——《论积贮疏》的问句简析

    钟世泉;

    <正> 贾谊为人刚直好议,为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他的《论积贮疏》字虽不足四百,句仅至二十,可那种气势充沛的文风却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的问句安设得尤为精彩。下作一简析: 一、问句通贯全篇,文势汹涌,极表忠言死谏之情。全文二十句话,问句就占了七句。问句无非疑问、反问、设问。此文则几乎全是反问。即使是正问也充满了质问的色彩。全文剖"不积贮"的原因,论"不积贮"的危害,提"如何积贮"的办法,段段有问,层层有问。如第一段在揭露了当时社会"残贼公行"的事实以

    1984年02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简约显峻洁平淡见功力——谈《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语言特色

    张乃立;刘力生;

    <正> 《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撰写的《新五代史》。《序》文通过对五代时期后唐盛衰兴亡过程的叙述,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的风格是平淡简约。先说"简约",《序》文总共只有317个字,而它所负载的内容却是论述国家大事的"兴衰之观"。从文章所用区区的字数与文章所含的丰富内容的比例来看,其辞藻可以说是极其简洁扼要的了。再看"平淡",在《序》的全部行文中,没有绚烂富丽的辞藻,只是寄平淡的辞藻于极

    1984年02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一词增美感 片语传情意

    柴春华;肖天柱;

    <正> 一首诗关键处出现的至为精当传神的词,古人叫"诗眼",文句中的则援例叫"句眼",它们当是画龙点睛之"睛"。诗眼、句眼,是指一首诗中一句话抑或一个句群中提炼得极好的一字一词。如果能多出现几处诗眼、句眼,则可以有力地带起全句或全诗的内容层次,使表达进入更高一级的境地。对怎样才能提炼出精当传神的诗眼式的词语,一般只能从学习、积累、思索、比较、拣选等方面谈一些笼统的认识。若从表达效果的角度来检验,在特定内容情景的要求下用哪些词语可以算是唯一精当的、不可移易的,那主要有如下几种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的情况:

    1984年02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词汇的运用与幽默

    卢少广;冯云锦;

    <正> 现在,"幽默"一词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是陌生的了。它本身所独有的乐观与智慧、轻松而有趣、含蓄而深刻的特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钟爱和垂青,一些有关幽默的研究文章也相继而出。幽默,从广义上说,可以是一种写作风格,也可以是一种以体现它的风格为主的文艺体裁,还可以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幽默效果与修辞手法的运用,关系密切。一定的修辞手段创造着语言的幽默;语言的幽默,也体现着各种修辞手段的巧妙运用。在这里,词汇的运用是创造语言幽默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词汇创造幽默,并不是运用哪个幽默词语——没有哪个词语可以单独地表现幽默,——而是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充分地、艺术地利用词汇的语义、语音、结构等多种因

    1984年02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浅谈唐宋绝句中的比喻

    李凌云;

    <正> 唐宋绝句中的比喻极多,大致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 以物喻物。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来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是一首描写西湖风光的诗。其中写了云、雨、风、水。作者把雨前翻滚的黑云比作翻倒了的墨汁,把骤雨比作乱跳的珍珠,把雨后初晴的湖面比作平静的蓝天。比喻逼真、生动、有色泽,有音响,有动态。由于作者观察细微,比喻巧妙,把西湖由云到雨、由雨到晴、一刹那风云变幻的景

    1984年02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现代汉语修辞学(之十)

    В·И·戈列洛夫;王德春;

    <正> 双重否定双重否定的性质§216.为了加强、强调肯定,在感情上渲染肯定,有时采用并用两个否定语气词的修辞方法。这种现象被称为双重否定。 "通过两个否定来表示肯定,比之通常的肯定更为确定"。这种肯定可称之为强化肯定。否定语气词组"无非"有时也称为强肯定。包含双重否定的句子按其语义性质的特点同反问形式的句子相似。这两种情况下句子所用的都不是本义。在两种情况下都存在句法结构的变义,存在语义转换。构成双重否定的手段否定语气词§217.现代汉语拥有大量担任否定语气词功能的虚词。这些语气词相互组合,可以构成多种多样的双

    1984年02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文体、语体、风格、修辞的相互关系

    唐松波;

    <正> 在语言和文学之间,有一个广阔的领域。这里有大量同文体、语体、风格、修辞有关的现象,可供我们长期深入研究。如果单纯用西方或苏联的标准看问题,上述四个概念有时竟难以区分。同样一个stylistits(英),stylistique(法),Stilistik(德),(俄)可以同时译为文体学、语体学、风格学、修辞学。原因是西方或苏联对这门学科只保持一个术语名称的一致。假如认定汉语"风格学"一名与之对应,也只是保持表面形式的一致。究其实际内容,不同国家、时代、流派互有出入,所以又可以译为别的名称。

    1984年02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借音生义种种——“谐音”小札

    俞秋心;

    <正> 上海《解放日报》曾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要治一治"气管炎"》,初读标题,以为是谈医说药的文章,既而读论述内容,原是针砭某种时弊,劝戒有些人不要由于夫人干预"朝政"而影响工作的,才知道是"妻管严"的谐音。"妻管严"者,惧内也。读罢不禁哑然失笑,赞佩作者命题风趣幽默,寓庄于谐。不直说本字,而借同音字来代替,"转了一个弯子",让人先不解、后会意,有一种说"俏皮话"的效果。古人有借音以对仗的。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见访》)借"杨"作"羊",与"鸡"相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

    1984年02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借用”——别具特色的修辞方式

    刘恒;

    <正> 在我们的修辞艺苑中,真可以说是百卉弄姿,万花纷逞!而"借用"这株鲜艳的奇葩还只是暂露头角,尚未被广泛地重视。作为一种新兴的"修辞方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简洁性,只借用数学中的几个简单的符号,构成某种组合,能将很复杂的内容,凝缩成极简单的"公式",收到醒目的艺术效果。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 "劝人生,济世扶穷,休似俺那爱金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新校本》88页,重点号是笔者加的,下同)

    1984年02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夹杂格初探

    李亮;

    <正> 甲、夹杂修辞的格式在说话和写文章的时候,于白话中夹用一些文言词语,或外文词语,以增强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这种修辞手法,姑且名之曰"夹杂格"。夹杂格可分两大类,即文白夹杂和中外夹杂。一、文白夹杂类即白话中夹用文言,又有两种格式: (一) 夹杂文言词语,包括对成语的夹用。例如: (1) 三复便把事情的始末象背书一样说给佑甫听,说到犹有余怒的场合,当然免不了恨恨之声。 (叶圣陶:《倪焕之》)

    1984年02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拈比”格初探

    王密东;

    <正> 所谓"拈比",就是指一个句子中的前后有两个词是拈接出现的,表示比较、映衬、排斥等关系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格"在迄今修辞学著述中尚未得见,而它确确实实被运用于人们的社会交际中。仅以"谐音"举例: (1) 由此看来,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后,主流不是资本主义"出头",而是对新形势下怎样进行领导不熟悉,感到怵头。不是社员管不了,而是再用"大批判开路","割资本主义尾巴"那套办法不行了,要按政策办事,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1979年12月6日《河北日报》) "怵头"和"出头"是音近拈接的,

    1984年02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谈谈衬跌

    张泽萱;

    <正> 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之妙全在衬跌。"衬跌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文天徉在《满江红·代王昭仪》中的"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便是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前句说世态如翻云覆雨那样变化无常,是对后句的反衬;后句所说自己对朝廷的忠贞仍如月亮那样分明,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正意。作者对朝廷、对国家坚贞不渝的心志,因有前句的对比、反衬及其所形成的语势转折,而显得更加有力感人。由此看来,衬跌是以前衬后跌的形式出现的一种修辞现象。它是作者出于表达感情的需要,先不说出正意而借描述其它事物作反衬,然后通过转折跌宕,道出正

    1984年02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试论歧义修辞格

    吴新华;刘小湄;

    <正> 1.什么是歧义修辞格汉语有一种这样的修辞现象,请看《阿Q正传》里的一段对话: "你从实招来吧,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 "招罢!"长衫人物也大声说。 "我本来要……来投……"阿Q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这才断断续续的说。 "那么,为什么不来的呢?"老头子和气的问。 "假洋鬼子不准我!" "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哪里?"

    1984年02期 39-4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同尾格”初探

    朱茂汉;

    <正> 现代汉语中,大量地存在着这种现象:一个复句的几个分句,或者一个复杂单句中的几个短语,它们最后一个字相同。这种句式层次清楚,要说的问题集中突出,容易记忆,便于掌握,往往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修辞上的"同尾格"。例如: ①几年来有一种作法:别人的话说出来,就给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周恩来与文艺》上册11页) ②蒋军士兵有三"头":打仗在前头,平时

    1984年02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论析数格

    黄震云;

    <正>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利用数学上相加或相乘等关系,把一个数变成若干小数的集合,这种修辞方法称为"析数"。析数的方法,在先秦文学作品里就已经出现了。《论语·为政》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有五就是十加五(岁),十五岁。析数,考究其形式可以分为直接析数和间接析数两类。一、直接析数直接析数又有乘除关系和加减关系两种。 (一) 相乘关系的析数①曹植《驱车篇》:"周流二六侯,间置十二亭。"(二六一十二) ②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陶渊明《责子》二八一十六岁)

    1984年02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峻青散文语言风格谈——访著名作家峻青

    彭嘉强;

    <正> 年初的一个星期日下午,我来到上海乌鲁木齐北路的一座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里,访问了当代著名作家峻青同志。峻青早年写了不少短篇小说,他那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曾被译成蒙文、藏文出版,还被译成法文、西班牙文在国外发行。前几年还出版了长篇小说《海啸》。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而且还是颇受读者欢迎的著名散文家。他那脍炙人口的散文《秋色赋》,早就被选编到中学语文课本里。不久前又一本题为《雄关赋》的散文集在花山文艺出版社问世。话题很自然谈到作家文学创作的语言风格问题。于是,我请峻表同志谈谈他自己对语言风格的一些看法。

    1984年02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修辞研究和中学语文教学

    杨达英;

    <正> 经常听到中学语文教师反映现代文难教,理由是现代文明白如话,学生一看就懂,没有什么可挖掘的,不象文言文,有些词学生不识,有的句子学生不懂,他们非听老师讲解不可。现代文真的是没啥可讲吗?当然不是。问题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把修辞研究和语文教学沟通起来,致使有些教师不善于运用修辞知识去分析语言现象。有些语文教师一谈起修辞,就想到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辞格,似乎修辞只是研究各种辞格的。这是一种误解。修辞实际上是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根据一定目的、精心选择材料的一个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修辞研究的重点放在探求"寻常语言艺术

    1984年02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进行修辞教学——回忆陈望道先生四十年前的修辞课

    葛克雄;

    <正> 1943年秋,我在复旦大学上二年级,听到了陈望道先生教修辞课。这门课每周三节,学一年。这一年的修辞课是我终身难忘的。其所以难忘,因为它有特点。修辞现象是发展变化的。陈先生的修辞学思想也是发展变化的,以发展变化的观点进行修辞教学,这是他最大的特点。从前,有的学者出了一本书,就教这本书,十年二十年一字不改,也不补充。陈先生不是这样,他教修辞学虽以他的《修辞学发凡》为课本,但有些教材却是《发凡》上没有的。他的《发凡》问世之后,名满天下,但他不以功成名就为终点,而是在继续研究。他把研究成果摆在深常上,让他的学生尝新品味。如此经过几年的反复讲授和课堂实践,到后

    1984年02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修辞概要》再版修订补记

    陈淑钦;

    <正> 张志公先生的《修辞概要》一书再版已经一年多了,深受读者的好评。这部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内容新颖而切合实用;一是论述深入浅出。首先,新颖,表现在它突破了历来的修辞学著作局限于"修辞格"的研究或者以"修辞格"为主的框框,而建立了一个新的修辞学体系:用词,造句,修饰,篇章和风格。这样的或者近似这样的修辞学体系,如今在别的国家已不少见,但在五十年代初,却是比较新鲜的。运用语言的技巧,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本来并不限于使用一些"修辞格"。用词、造句、成篇这整个的过程中都有涉及表达效果的问题,也就是说都有修辞的问题。《修辞概要》建立的体系反映了运用语言的这种实际情况,因而它不仅在当时

    1984年02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努力开拓修辞研究的新境界——评《修辞学论文集(第一集)》

    东木;

    <正> 为了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以语言科学自身发展成就为基础,现代修辞学正在向广度和深度不断开拓。这种开拓,大致说来是以对修辞学传统领域的深入发掘和建立边缘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因此,诸如语境、语体、风格、文风、话语篇章、语音修辞、语法修辞、词汇修辞;文艺修辞学,心理修辞学、美学修辞学、社会语言修辞学、模糊语言修辞学等等,都是修辞学所要开拓的领域。如果你希望了解这种开拓的现状,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书——《修辞学论文集(第一集)》(以下简称《论集》)就能为你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你的这种希望。《论集》,是中国修辞学会第一届年会的论文选集。由张静、王德春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共收论文四十八篇,近四十万字;除把陈望道、王

    1984年02期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句号的修辞美欣赏

    洪材章;

    <正> 标点符号在语言环境中有时具有强烈的修辞意味,句号的修辞意味尤其强。句号的使用,常常体现作家的语言修养和风格。老练的作家把写作当成了规模宏大的织锦过程,这时,那些句号就象颗颗珍珠嵌镶在织锦中,熠熠生光。《项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莫泊桑把小公务员妻子的虚荣心写得十分传神。她为了参加晚会,借了一条项链来打扮自己。宝石项链使她变得更美丽迷人了,晚会上谁都愿意和她跳舞,她得到了很大满足。可是回到家里,她命运的转折点到来了。作者这样写: "她脱下披在肩膀上的衣服,站在镜子前边,为的是趁这荣耀的打扮还在身上,再端详一下自己。但是,她猛然喊了一

    1984年02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中南语法修辞讲习班在岳阳开学

    刘晓敏;

    <正> 中国修辞学会中南分会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湖南岳阳市举办首届语法修辞讲习班。来自中南五省的二百一十多名大、中学教师参加了这次学习。讲习班聘请张志

    1984年02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马克思修辞谈片

    毛大成;

    <正> "马克思是个严格的修辞家——他常常花很多时间来力求找到需要的词句。"(李卜克内西:《回忆马克思》) 马克思非常善于运用比拟、比喻、对比、引用、夸张等修辞方法。打开马克思的著作,可以找到许多这类例句。 "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资本论》里的这一名句,极为杰出地把抽象事物当作人来描写。本来十分难懂的,政治经济学上的概念,一经马克思把它比拟为人,简直就活画出了它的肖像,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血迹斑斑的历史和残酷的本质,生动形象地表述了科学真理,使读者

    1984年02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修辞在速记工作中的作用

    王正;

    <正> 速记是用特定线条符号书写的,书写出来的是"速记符号",不能算作文字。"速记学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研究活的语言,就要把活的话言记下来。"(张志公:《录音设备不能代替速记》)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速记与修辞同属于语言学范畴。"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张志公:(《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速记的核心在于记录语言的"迅速",因此,在速记过程中,是无暇顾及修辞要求的,这就需要在记后整理阶段,依据题旨、情境将速记稿进行文从字顺的加工整理,这就是修辞。速记稿的整理,要求在内容绝对准确的前提下,运用修辞知识,对文稿标题、词

    1984年02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鲁迅作品中省略号的修辞作用

    高万云;

    <正> 修辞,是借助语言的一切形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一句或者一段话中,如果一个标点符号用得妙,便可使文句妙趣横生,韵味无穷,收到一定的艺术效果。鲁迅先生是巧用标点符号的能手,特别是省略号,在其作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修辞作用。省略号除了表示文字的省略这一主要职能外,还常用来表示语言的变态形式,即残缺不全或断断续

    1984年02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突显式

    郑再恳;

    <正> 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或利用某些复句形式或句群,把要着意表达之点突显出来,或利用句子成份的省略、分合等手段,使所要表达的某一意思突显出来。这种灵活运用语言的修辞方式,叫突显式。一、包容句里的突显,例如: ①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例①是个复句。句中例举的已为概括所包容。资本主义国家除了所举的五个以外,还行好些,用"一切"

    1984年02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比拟中的人称代词——修辞学习质疑

    子东;

    <正> 笔者发现有些作品中运用比拟时人称代词颇不统一。请看: (1)"鸟儿是这个山林的主人,无论我登得多么高,总听见它们在头顶的树林中歌唱,我不觉把它们当作我的引路人了"。 (菡子:《黄山小记》)更为典型的是柯蓝《早霞短笛》中的梅花: (2)"……而当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百花满园的时候,梅花它却又一人告去。是追踪风雪而去呢?还是把它引来的春天留在人间"? 这是把动,植物当作人来描写,写出了具有人的属性。既然这样,所比拟的对象在比拟的语言环境里应该在人称代词上统一起来,例(1)鸟儿已被当成了

    1984年02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数学符号的妙用

    吴建平;

    <正> 翻阅近期报刊,发现不少数学符号,诸如:+、×、=、(?)、>、C-D~n等,跻身于汉语大家庭的行列之中,替代相关汉字的表意作用,活跃在报纸标题上,散见于文艺作品中。它们象点点明珠,镶嵌在方块字内,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富有特殊的修辞作用。笔者随手采撷几例,把数学符号的妙用形式归纳以下五种类型,浅析如下: (一) 差错式。前者关系明明不等,却用"="、"+"连结,强意相等,从而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使文章标题标新立异,引人入胜。 (1)"5=4"(《人民日报》1983.3.7) (2) 2+1=2(《古今中外》④期P13.) (3) 人口爆炸:100年=几百万年(《中国青年报》1983.2.20)

    1984年02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人体名称语义别解

    翟振业;

    <正> 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赋于人体名称以新义。这种新义通常是由比喻、借代、引申等得来的。例如"头脑"、"首脑"、"头目"、"头领"、"首领",其中的"头"(首)既是人体的顶部器官,又是指挥全身的神经中枢所在,故可喻为"领导人"、"带头人";"心肝",不论是"心"还是"肝"都是人体的重要脏腑,与生命休戚相关,因此喻为"宝贝";"须眉",其间的"须"是男予所特有的生理现象,放能借代为"大丈夫";"口舌"(唇舌)中的"口"(唇)和"舌"是讲话时不可缺少的器官,所以借为"言辞";"疙瘩"是皮肤上突起的

    1984年02期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诗词“逆喻”初探

    章寿明;

    <正> 由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诗词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可以互易其位,成为"喻体+是(为)+本体"的结构。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甲是(为)乙",而在文字上却故意写成"乙是(为)甲"。这是诗词比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尽管这种用法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中并不多见,但它别具一格,耐人寻味。因它与一般的暗喻形式相悖逆,姑且称之为"逆喻"。下面摘举几例,略加说明(为行文方便起见,本文在例句的本体下面划——,喻体下面划~)。①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

    1984年02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引申义与借代手法

    蔡晚娥;

    <正> 在现代汉语中,单义词是极少数,而多义词则是普遍现象。词的多义性是语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词从单义向多义发展,与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有很密切的关系。借代修辞手法中的借体与本体之间的联系是临时的、借助于一定的言语环境的,一旦离开了这一言语环境,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就消失了。比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写杨二嫂时,鉴于她的形体与圆规形象上的相似,就借圆规来作为杨二嫂的代称,它们之间就有了借体与本体的联系了,但是离开了《故乡》,这种联系也就消失。词典上的"圆规"一词,决不会有"杨二嫂"的代称这一义项。又如毛泽东同志的"有些人要革命,可又怕打烂他的那些坛坛罐

    1984年02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马叙伦的《修辞九论》

    郑懿德;

    <正> 马叙伦(1884年4月27日~1970年5月4日),字彝初(又作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年号石屋老人,浙江省杭县(今余杭)人。解放前曾任教育部次长、北京大学教授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部长,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协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马叙伦博学多才,著

    1984年02期 6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比喻词的连用

    秦礼军;

    <正> 所谓比喻词的连用,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喻词合用在一起。笔者在翻阅四十余篇长、短小说及其它文章,搜集五十多个此类例句以后,发现此种比喻词的连用虽不及单用广泛,但也为数可观,值得研究。就其连用情况来看,主要分为明喻词的连用和明喻词同暗喻词的连用两种情况。一、明喻词的连用。例如: ①兔儿并不藏在娘的肚下,冻得如象冰块一般了。(郭沫若:《三诗人之死》) ②从这里俯瞰,仿佛真如身在公园里一般。(陈翔鹤:《不安定的灵魂》) ③这座钟……如同一面铜镜,照似见人影。(梁斌:《红旗谱》) 这种明喻词的连用绝少见到,笔者只收录到这三个例子,但从中可以看出:①几个明喻词地位平等,很难看出前一个修饰后一个,或是后一个补充说明前

    1984年02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