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泳燚;
<正> 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叶圣陶先生在给我的一封信里写道:"何日得机会来京,甚愿促膝倾谈。"一九八三年暑假,我专程前往北京,拜望了驰名中外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老。八月十二日下午、十五日下午和晚上,叶老和叶至善先生同我亲切地交谈了共五个多小时。父子俩谈锋很健,涉及而极广。关于修辞,叶老也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至善先生又作了不少的介绍,使我受到深刻的启示。
1984年03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彭嘉强;
<正> 我国文坛前辈茅盾先生曾在所选讲的《一九六○年短篇小说欣赏》(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版)里,赞扬胡万春的作品《一点红在高空中》"环境描写细腻之处,在于全篇既有鸟瞰式的全景描写,又有特写式的近景描写,在于既有粗线条的勾勒,又有细针密缕的工笔……这是抒情诗,也是风景画。"胡万春没有辜负前辈的殷切期望,粉碎四人帮后,先后发表了四部中篇小说、一部长篇和十三个短篇;其中叶篇小说《位置》获得河南省的"优秀中篇小说奖"。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蛙女》在《解放日报》上连载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我最近到上海香花桥访问了这位五十六岁的工人作家。请他谈淡他怎样学习语言,以及对文学语言风格的
1984年03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陈小荷;
<正>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鲁迅(《什么是"讽刺"?》)欲行讽刺,最重要的当然是占有实事,看出实情,从"会有"中把握住本质和规律。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无论是写或是读讽刺作品,都得努力去认识"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语言文字中可能性最大、变化最多以至无穷的一个要素,恐怕当首推语义。鲁迅善于运用各种语义手段来讽刺当时那些落后、腐朽或反动的现象。这些手段大致有以下几种:语义场方法、语义偏转法、语义矛盾
1984年03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张器友;
<正> 郭沫若的旧体诗词以民族化、群众化为出发点,一方面继承了我国古典诗词用词造句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学习和运用今天人民群众的语言,雅俗融汇一体,文而不涩,俗而不粗,别有一番风味。锤字炼句,讲究字质,是我国古代待人的好传统。在郭沫若的旧体诗词中,我们看到了这种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有些诗词,语言精粹、概括,不带任何杂质,与那种附会风雅,但却直露无文、缺少意蕴者相比,确有文野之分,深刻与肤浅之分。比如:
1984年03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黄德宽;杨晓黎;
<正>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画廊中,张天翼展出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庸俗可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破产农民,有不顾一切向上爬的小市民阶层,有无恶不作的封建地主官僚……作家如同一个出色的绘画大师,娴熟地挥舞着手中的丹青妙笔。而那丰富异常的色彩词的运用,就恰似画家手中的颜料,淡妆浓抹,迭彩生辉,在展现各色各样的场景,描绘千姿百态的形象中发挥着作用。
1984年03期 13-1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范嘉荣;
<正> 讲究语句的照应,是使说写结构严密、语言周密,避免顾此失彼、前后矛盾的重要环节,但它往往被写说者所忽视,所以我在这里想谈谈"语句的照应"。写说时,前面提到的后面要有承说。前面提到的可以称为"前言",承说"前言"的可以称为"后语",不论它是紧接"前言"之后的还是远离"前言"之后的。"语句的照应"就是讲究"前言"和"后语"的互相照应。因为"前言"和"后语"经常不是由句子就是由词语来充当的,它们的相互照应又都是限于语句范围之内的,所以叫做"语句的照应"。例如"和平统一一日不实现,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的
1984年03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刘钧杰;
<正> 本文讨论的是假设复句的同形异义现象,假设复句的同义异形现象容另文阐明。两文的总题目,可以叫做《假设复句的同义形式》。在一般带有关联词语的假设复句(如果S_1,就S_2)里,分句S_1说出假设的情况,分句S_2说出这个情况实现以后将产生的结果。但有些特殊的假设复句,有假设复句之"形",却不表达"假设——结果"之"义"。具体说来,就是S_1所说的不是假设(未然)的情况,而是(乙)既成事实,或者(丙)既成事实的反面。以上三种复句都是假设复句的同
1984年03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正> 词语在指称客观事物或概念的同时,还表现人们对它们所指称的事物或概念的态度,体现出丰富细腻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词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词汇学、词义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是构造华美的语言大厦最可宝贵的建筑材料,它们对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它们又是修辞学应予重视的问题。状物写人,固然要笔端带满感情;说理论辩,也要辅之以情,做到说之以理,动之以情。为了收到这样的表达效果,人们历来都非常重视这类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把它们作为重要修辞要素,广泛使用。
1984年03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王佐;
<正> "熙来攘往"是个成语。《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把它解释为"熙熙而来,攘攘而往。""熙熙"、"攘攘",《辞海》分别释为"和乐貌"、"纷乱貌"。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来的人都和和乐乐,而去的人都纷纷乱乱呢?还真不好回符。可见这样解释有毛病。其原因,就在于不了解"熙来攘往"属于一种互文现象。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指在连贯的语句里,本当连起来说的两个词语,在前后文各出现一个而省去一个,隐现的词语参互见义,互相补充。前人已一再谈到,古代的一些韵文和散文存在互文现象。其实,这种修辞现象在四字格成语中也同样是存在的。
1984年03期 21-2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张炼强;
<正> 被动句的修辞作用,修辞论著早已论及,并且在某些基本点上取得了大体相同的看法,这里不再赘述,只就其中似未被足够注意的说一说。 (一) 关于被动句的施动者的出现的修辞作用问题。通常都认为,强调被动者,而施动者不需要说出,或者不愿说出,或者无从说出,宜用被动句。这也就是说,施动者的隐而不现,是体现着某
1984年03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凌厉;
<正> 简明性,顾名思义,就是简炼、明白。"简"与"明"是辩证统一的,"简"而不"明",谓之苟简;"明"而不"简",便是繁冗。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释疑解难,应该力求简明,排斥苟简和繁冗。这是因为:苟简使学生不能获得必要的、充足的信息量;而繁冗则将一些无用的、无效的信息充塞课堂教学。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比如说,教师在讲解"靉靆"一词时,可能有这么四种释文:
1984年03期 24-2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戚盛伟;
<正> 所谓"宾词虚化"是这样一种修辞现象,例如,抗战初期,艾青同志写的名诗《北方》中有几段写的是——北方是悲哀的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
1984年03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康今印;
<正> 上古汉语中名量词是比较少见的,它到唐宋时才发展起来。它可分为三种:(一)以度量衡单位来充当的,如"尺"、"升"、"斤"等;(二)专职量词,即为表量专造的,如"只(鸟)"、"卷(书)"等;(三)兼职量词,即由其它词性的词兼表量作用的,如"杯"、"车",本是普通名词,在"劝君更进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车炭千余斤"(白居易《卖炭翁》)中,就都被移用作量词了;再如"封"、"抹",本是动词,在"送君书一封"(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后……》)、"一抹荒烟"(张炎
1984年03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孙占琦;
<正> 汉语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对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和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新的内容,造成特有的语言艺术境界。这种现象我们称为"点化"。例如: ①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歌》) ②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③蓝天似盖,大地如盘。万里晴空下,白雪履盖着祁连山顶,山坡下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远远望去,草原上蠕动着牛群、羊群。(李准《牧马人》)例①中李白原诗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诗人为了表现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改天换地、根治黄河的
1984年03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金路;孙自强;
<正> 语言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是对语言的模仿和调整。音乐借助特殊的声音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人们感情波动的整个过程。语言则通过一定的音节,采用某些富有音乐性的表达形式,增强感人的魅力。《孟子·尽心》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历史上看,古人将诗、乐、舞统一为
1984年03期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В·И·戈列洛夫;王德春;
<正> 层递§243.层递(渐层)辞格在言语组织句法修辞手段体系中起一定作用。俄语修辞学中与层递直接对应的辞格叫或。层递是一种句法结构,其中后一结构成分在意义内容重要性和分量上或感情强度上超过前一结构成分。因此,成分之间常常是相互联系的。层递修辞方法用于激情的,感情渲染的言语中。它加深印象,增强艺术感染力。
1984年03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徐祖友;
<正>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每每多相反相成之例,以质朴求斯文、以平淡显绚烂、以通俗现典雅者皆是也。白居易,苏东坡等都是精于此道者。李商隐诗以"绮密瓖妍"著称,但"绚中有素"是其又一特色,其后出之西昆体诗人,学其表而不得其体,刘熙载讥之"格调不高",盏不得个中奥秘。曾巩称苏老泉之文曰:"修能使之约,远能使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所以此者,即能从不谐合中求得"谐趣",如苏轼言"反常合道为趣"。
1984年03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徐丹;
<正> 法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长。"斯特拉斯堡公约"(842年)是古法语最早的文献。十六世纪文艺复兴前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西方广为传播。修辞学成为法国学校里开设的一门课程。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法国人继承古希腊的修辞理论,发展了自己的修辞学。这个时期的法国修辞学有两种倾向: ——古希腊修辞理论被缩减成一点,即选词用词法。修辞学家著书立说,中心点都是谈遗词造句。有的修辞学家把修辞与语法混淆起来。——修辞学家一般都致力于搜集例句。列举辞格名称的
1984年03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热外都拉;史震天;
<正> 维吾尔语优美、细腻,它具有丰富的语汇,还有着丰富多变的修辞方法。维吾尔族古典作家娴熟地运用维吾尔语丰富的修辞方法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例如,伟大哲学家玉素甫·哈司哈吉甫在其所著《福乐智慧》一书中曾用过这样的比喻: 我年青时身躯平直如箭,心却弯曲似弓,要想使心变直,躯体必须弯曲似弓。作者将直立的身体喻为箭,而将多变的心喻为弓,这是极为具体、形象的比喻。伟大突厥学家、语言学家默罕默德喀什噶里的不朽著作《突厥大辞典》,尽管是一部比较辞典,但从举例中
1984年03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刘长桂;
<正> 修辞是语法的合理继续和补充。语法只提供掌握语言工具的必要条件,解决话说得对不对的问题,修辞则提供掌握语言工具的充分条件,解决话说得好不好,亦即是否把话说得明确、简炼、生动的问题。《论语·宪问》:"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朱熹注:"裨谌以下四人皆郑大夫。草,略也:创,造也,谓造为草稿也。……讨,寻究也;论,讲议也。……修饰,谓增损之。……润色,谓加以文采也。郑国之为辞命,必更四贤之手而成,详审精密,各尽所长,是以应对诸侯,鲜有败事。孔子言此,盖善之也。"(仿宋校刊袖珍本《论语》卷七第8—9页)一个文件,始于草稿
1984年03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吴强;
<正> 我所尊敬的陈望道先生离开我们将近七年了。望道先生是我国著名修辞学家,得到他的教益、培养的人很多,我是其中之一;虽然,我并不曾听过他的课,不曾当过他的学生。我在三十年代,就很想能有一个机会见到他,亲耳听取他的教诲。却总是不曾如愿,这成为长时期来我心中的一件憾事。
1984年03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邸巨;
<正>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出了三十八个辞格,有的辞格已经消亡(如"回文"等),有的辞格很有生命力,正在蓬勃发展,"仿拟"就是其中的一个。仿拟是为了突出地表达各种思想感情。例如: (1) 阿虎伯鼻孔里哼了一声:"嘿嘿,他(按:指"四人帮"的爪牙张副主任)尽干坏事,被开除了公职,他今天一举一动没有一点为公的影子,我看他是私社的,不是公社的,应该另派他个职务。"
1984年03期 43-4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徐炳昌;
<正> "排比"这种修辞方式人人会用,但要讨论的问题仍然不少。比如说,排比是不是一种句式?共同词语是不是排比的特征?排比是不是只能由并列关系的语句组成?看来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本文想就上述这些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 在许多修辞书里,把排比看作是一种句式,同对偶一样叫整句,放在"句式的选择"[注一]里。有些书尽管把排比看作灶一种修辞方式,但同时又叫它排
1984年03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郑颐寿;
<正> 传统修辞学在谈到比喻的要素时,只讲到本体、喻体和喻词,而没有进一步明确指出相似点也是构成比喻的一个关键的要素(也就是关键的成分)。我以为这是不够全面的。无数的语言事实征明,比喻必须典备四个要素(也就是四个成分):本体、喻体、相似点和比喻词。例如: ①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象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 (碧野:《天山景物记》)被比的对象"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即本体;作比的事物"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即
1984年03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常敬宇;
<正> 金兆梓(1889—1975),我国早期的修辞学家、语法学家、历史学家。字子敦,号芚盦,浙江省金华人。他在金华读完小学、中学。青少年时代就立志于科学事业,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后又考入天津北洋大学,专攻矿冶学。后因母病家贫而辍学。
1984年03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宗廷虎;
<正> 一九二六年是我国现代修辞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除了有张弓的《修辞学》和王易的《修辞学》两书问世之外,董鲁安的《修辞学讲义》也由北平文化学社出版了。在我国早期现代修辞学史上,一年内同时出版三本修辞学专著,可说是少有的,而董著又以它较为鲜明的特色而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董鲁安,又名瑶,一八九六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在北京、天津等地高等院校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研究的领域较广,涉及中国古典文学、修辞学、历史及佛学等多种学科。《修辞学讲义》是在多年讲授基础上,经过反复斟酌、修改才成稿的。作者在书前《凡例》中自称
1984年03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潘晓东;
<正> 排比和层递。名称不同,内容、形式和修辞作用(或修辞效果)当然也不同;但,怪得很,有时侯却真假难分!请看: (1) 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倒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陶铸《松树的风格》) (2) 如果把火车、轮船、飞机都年作质点,那末,火车有一个自由度,轮船有两个自由度,飞机有三个自由度。
1984年03期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常棣;
<正> 讲解辞格,常需引证实例:引例失误,在所难免。但是,这种鱼鲁豕亥之误往往反映出辞格易于混淆之处,教学中若能将这种误例检出并加以分析,这对于学生掌握各种辞格和辨析其异同,大有助益。下面援引数例。①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②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茅盾《白杨礼赞》) 两例都有比喻。虽然都是"是"字名句,但均非"A
1984年03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程雨民;
<正> 在美国,与人谈起语体问题,一般都会提到马丁·裘斯的《五只钟》,认为这是一本必读书,甚或是唯一公认的必读书。马丁·裘斯的书谈论的是语言的多样性,语言品种的分类,着重于五个主要语体("五只钟")的基本描述。马丁·裘斯在书的开头写道:英语同一般的民族语言一样,有五只钟。而且它们所报的时间不仅早些或晚些;它们还在横的方面有所不同,而且朝着好几个方向显示区别。这是自然的。每一个社团都有一个复杂的结构,具有各种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场合。仅有一种类型的英语用法如何能够应付得了呢?……
1984年03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李用;
<正> 对文学翻译应该提出什么要求?这个问题曾引起争论,有许多人为此写过不少文章,最后大家在某种程度上同意应以"信、达、雅"三字作为文学翻译的标准。只是怎样才叫"信、达、雅",则见仁见智,仍有不同的看法。其实翻译只要真能做到"信",也就可以了。因为所谓"信",就是完全忠实于原文,不单内容忠实,正确转达原文的意思,而且连形式,风格都要尽可能忠实,不能妄加更动。至于译文的"雅",应该来源于原文的"雅",并不是撇开原文,另起炉灶,挖空心思,故意想出一些文绉绉的,
1984年03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张文江;
<正> 濮侃先生的《辞格比较》一书已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于一九八三年九月出版了。这是我国修辞学界的一项新成果。这里我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几点特色。该书最显著的特色是方法论的刷新。该书以"比较"名书,说明了作者对方法论的自觉意识。自从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集辞格研究之大成以来,各家继之而起把辞格研究推广至深。靳辞格不断发现,旧有辞格的分类也产生了不少意见分
1984年03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王兴林;
<正> (一)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开端两句为宽式对偶。以山、水引比下文之陋室,以仙、龙引比陋室中的人。起笔强调不在山高、水深,而在有仙,有龙,意在喻下文的有馨德之"吾"。可谓下笔不凡,情深意远。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德馨是为文宗旨。又以德馨衬补陋室。以惟字强调德,馨是德之核。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严式对偶描写陋室景色。名词"台痕"对"草色",动词"上"对"入",有
1984年03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胡范铸;
<正> 先请看这么个例子: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蜕,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李煜《望江南》) 此为李后主被俘后所作,"诚有类于春夜空山,杜鹃啼血",感人至深。特别是其中"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两句,语言明白如话,意蕴却曲折层深,令人回味无穷。唐圭璋先生指出:"心事不必再说,撇去一层,凤笙不必再吹,又撇去一层,总以心中有无穷难言之隐,故有此决愤之语。"(《唐宋词简
1984年03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徐德志;
<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通过各种语言功能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以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而利用修辞方式给作品中的人物命名,则是其中积极手段之一。试以近几年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中的若干作品为例,浅释如下: 比喻命名。罗旋的《红线记》,在叙述负伤的红军战士山虎转移到当地老乡家里后,对山虎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他对两位即将共同生活的亲人,太不了解。看得出姑娘是热情而又爽快,老人的脾气却不知是严峻还是怪僻。不管怎样,得赶快养好伤。只等伤一好,我这只虎就出山,决不能呆在这里做人家的儿子或女婿。"小说通过山虎对自己名字的诠释,表现了他渴望归队,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的感情。当老乡的
1984年03期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王松泉;
<正> 对联的用途十分广泛,可以用于喜庆、祝颂、抒情、言志、哀条、装点等方面。对联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尤为出色,例如: (一) 应对反击。一九三四年,红军撤离苏区时,我红军领导干部赵赤坪同志不幸被捕。国民党伪县长想诱骗他叛党,假惺惺地对他说:"听说你很有才华,我现在出个上联,你如果能对出下联,就放了你。"并当众念道: 四次受剿,四面受剿,面山、面水,面临绝境。赵赤坪同志面对敌人的挑战,满腔仇恨化为文思,当场作对予以
1984年03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刘刈;
<正> 汉语中的同音词,虽然有时会给人们交际带来一些不便;但在诗人笔下,却有妙用。用以构成"谐趣",就是其中一种。兹举两例如下: 苏轼当年看到了唐代一幅山水名作之后,曾经赋了一首《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最后两
1984年03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文崇彦;
<正> 《修辞学发凡》把警策格分为三个小类,并称其中第三类为:"话面上矛盾反常而意思还是连贯通顺,可以称为‘奇说’‘妙语’的一种警策格。这是警策格中最为奇特,却又最为精彩的一种形式。"(《陈望道文集》第二卷421页)本文拟对这种修辞方式(姑统以"奇说"名之)的逻辑内涵,试作如下的分析。一、奇说与矛盾律奇说的特点就是用奇特的语言形式给人以巧妙的感觉。这里所指的语言形式的奇特,就是指的在话面上有意造成一种似乎违反矛盾律的现象,即把互相对立的概念或同一的概念、互相矛盾的判断、推理巧妙地联系起来,给人以"语奇"(矛盾)的感觉,引人仔细思考、揣想说话人复杂深刻的语意,最后达到令人深感其妙,经久不忘的修辞目的。且看下例: 1.熟悉的陌生人。(王蒙:《谈短篇小说的
1984年03期 63-6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郑再恳;
<正> 为了强调句子某一部分语意,或造成某种语气,他所要抒发的某种情感的表达效果得到增强,而借助提顿的方式来实现。这种用提顿来强调语意、体现感情色彩的修辞方式,就叫提顿式。一、主一谓式中间的提顿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是主谓句的一般语序。这种句子,在一般情况下,主谓之间是不提顿的,只是为了表情达意的特殊需要,才提顿,例如: ①他,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二十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也还不到两个年头;可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活得多么纯洁,多么高尚,多么光彩啊!他的生命是多么有价值有意义啊!他正是毛主席所说的那种高尚的人,
1984年03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