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332383

读者来信

  • 应加强对标点修辞功能的探讨与研究

    陈殿桃;

    <正> 叶圣陶先生说过:"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的语言不够清楚。"标点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有效地帮助了文字准确地记录口头语言,可说是文章中不声不响、埋头苦干的"英雄"。标点表示不同的语气和结构等,这是它的基本功能,也叫做语法功能;但

    1984年04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中国修辞学史稿》序

    郭绍虞;

    <正> 当今治中国修辞学者,寥若晨星;尤其在国外,由于资料的限制,研究者更少。可是,我读到郑子瑜教授的《中国修辞学史稿》一书的初稿大纲,却不禁跃然而起,认为空谷足音。修辞学之所以成为一种学科,就因为它能起一种帮助人们修饰言辞文辞的作用。从语言的方面看是言辞,从文字的方面看是文辞。在语文一致的国度里,可以不必作此区分;但在语文分歧的国度里,就必须作此区分。比如中国的文学就可有语言型的与文字型的之分。这两类有统一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就其同的一面讲,语言与文字本是不可分割的,所有文学作品也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至少要有比较共同的普通话,以此为基础,才能用来表情达意。假使语言的规律与文辞的规律完全不一致,那又怎能用来作交换思想的工具呢?

    1984年04期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中国修辞学史稿》自序

    郑子瑜;

    <正> 一九六四年四月,我应聘到日本东京,任早稻田大学语学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兼研究员,主讲"中国修辞学"特殊讲座。参加听讲(其实只可以说是共同研究,共同讨论)的有实藤惠秀先生(教育学院教授)、提留吉先生(文学院教授、中国文学系主任)、大矢根文次郎先生(教育学院教授)、阵内宜男先生(教育学院教授)、原田正己先生(文学院教授)、大村益夫先生(语学教育研究所讲师)等,由精通中国语的松浦友久氏任通译。第二年三月任满

    1984年04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汉语修辞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濮侃;

    <正> 我们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已经三十五周岁了。新中国的汉语修辞研究,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目前正向新的高度行进。一、曲折的进程新中国的成立,为修辞研究开辟了新天地。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广大群众的实践,汉语修辞研究出现了新局面。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社论指出:"只有学会语法、修辞和逻辑,才能使思想成为有条理的和可以理解的东西"。次日开始,该

    1984年04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修辞学·词章学·风格学

    戴磊;

    <正> 修辞学、词章学、风格学这三门学科之间的关系,过去曾有过不同的看法和争论。有的主张词章学包括修辞学和风格学,有的认为修辞学(词章学)包括了风格学。我认为词章学、修辞学、风格学可以并列为三门不同的学科,它们各有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能互相包括。但它们之间也不是互不相关,彼此隔绝的,在某些

    1984年04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修辞和思想

    储道立;

    <正> 修辞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修辞是修辞,思想是思想,修辞只管语言表达的效果,不管思想认识的变化而引起的语言表达的变化。修辞学界对此问题尽可以百家喈喈。不过这种观点拿来实施于教学颇有困难。修辞要研究语言的同义表达形式,研究不同的语言形式产生的不同效果。可是一旦接触到具体的语言形式(言语),总难离开思想内容的分析。以词语的选择而论,比如要表达"死"这个意思,可以说:"逝世、谢世、去世、安息、长眠、千古、永别、永垂不

    1984年04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文章语言的音乐美

    江公奴;

    <正> 诗歌以外的文章,其语言也应该讲究音乐美。因为,好文章之所以能不胫而走,其语言必具备多种美的成分,而音乐美却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因为如此,中外古今的著名作家大都重视创造文章语言的音乐美,并把它作为一条写作规律而加以总结。高尔基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说:"作为一种感动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

    1984年04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换算”的心理基础

    于其化;

    <正> "换算",也有人称为"运算"、"析数",这是一种新建的辞格,而它的运用却是古已有之。究竟这种辞格的内涵如何,取什么名称合适,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只谈谈这种修辞手法赖以成立的心理基础。换算,是专跟数量打交道的;而数量,则是人们通过长期实践,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东西。有人打比方说,任何事物一披上数学的外衣,就如同黑夜里的花朵黯然失色。我们则说,换算的修辞,又使数量形象化;但这个"形象",并非原先现实生活的翻版,而是附丽着人们心理因素

    1984年04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模糊语言的性质特征

    郑良根;

    <正> 修辞上讲的模糊语言,指的是在语言运用中人们可以明显觉察到的那些没有具体明确含义的语言现象。它们不一定是由于词语或句子本身没有确定的意义,而是在具体运用中所指不明确。换句话说,它是语言环境的产物。模糊性的构成、作用的体现,都要依赖一定的语言运用条件。这可以分两点来认识: 1."模糊"与"精确"各依一定条件而相互转化。一方面是看起来没有确定含义的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很确定的意思。例如"多数",在半数以上、全数以下这个范围内伸缩,没有精确的数

    1984年04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老子》语言美浅谈

    程光熙;

    <正> 《老子》是春秋时老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全书五千余言,凡八十一章,"言道德之意",明道家之理,"其言明且清",辞约义丰,向来有"韵文哲理诗"之称。本文旨在探究《老子》在修辞上的音韵美和结构美。清音和浑韵——声韵美

    1984年04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心中话 笔下文——著名剧作家曹禺谈语言艺术

    彭嘉强;

    <正> 今年四月二十三日傍晚,我在上海的一家医院里,再一次访问了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曹禺。叩开虚掩着的716病室的房门,步入室内,只见他靠在床前的沙发椅上,左手拿着一本书,捏着铅笔的右手扶着近视眼镜,全神贯注地在读《莎士比亚戏剧选》。他时而轻轻地念着,时而在书上划线、做记号。我伫立在这位老作家的面前,看到他那专心致志读书的神情,感到由衷的敬佩,不忍心打断这位剧作家正驰骋在莎翁剧作意境中的思绪。于是,就在他斜对面的沙发上坐了下来。不由使我想起,他在1928年上南开大学后,常为莎士比亚的剧作所陶醉,后来还翻译了莎翁著名剧作

    1984年04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曹禺剧本的修改艺术

    吴家珍;

    <正> 语言在戏剧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剧中人物的对白、独白、旁白,剧本中的舞台指示,如果写得准确、恰到好处,可以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剧作增色生辉。曹禺对自己的剧本进行过多次的修改。这些生动的修改实例告诉我们戏剧语言的准确性具体地表现在:确切、细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恰如其分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思想、清晰地表达语意、语言表达要符合生活真实等方面。曹禺在这里充分显示了他在语言修改艺术方面的特色。一、确切、细致地表现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 (a)达:(望着女人明灼灼的眼睛)可怕,可怕——哦,你现在怎么会一点顾忌也没有,一点羞耻心也没有。

    1984年04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冰心散文语言风格谈

    高文池;

    <正> 冰心散文的语言自成一格,五四时期曾以"冰心体"的盛誉惊动过万千读者。解放后,她的作品内容变了,而语言风格依然保持着"冰心体"的丰采。"冰心体"的文字可以概括为自然、典雅。冰心努力追求语言风格的自然。她说:"我行云流水似的,不造作,不矜持,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纵使这一切是虚无呵,也容我年来感着劳顿的心灵,不时有自由的寄托!"(《寄小读者》二十五,以下简称《寄》)她把行云流水似的自然,看作"自由的寄托";语言的自然是她发自内心的要求。

    1984年04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芙蓉镇》 运用对偶的特色和创新

    吴慧颖;

    <正> "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概括《芙蓉镇》的内容和写法,至今还没有比古华这两句自评更为简洁、优美和确切的了。无怪乎广大读者和众多的评论家都能记诵这两句话,对此一致地首肯,频繁地引用,这简直会使某些作家对古华钦羡不已。这个自评得到普遍赞赏和广为流传的奥秘之一,是古华运用了人民喜闻乐见的对偶形

    1984年04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动词与人物形象——谈鲁迅小说中动词的修辞功能

    朱继华;

    <正> 阿·托尔斯泰说过:"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词,那你就可以安心地写你的句子。"他又说:"动词的重要问题是形象。"古今中外的语言大师们在运用动词时都是以形象为标准。特别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更加注意动词的选用。人物动则活,僵则死,要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就要抓住动词;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就要在写"唯一"的人物时在"唯一"的环境里选用"唯一"的动词。鲁迅先生的小说成功地选择了"唯一"的动词来描写人物,使人物栩栩如生,人物的活动组成一幅幅画面,活跃在读者脑海中,确给人若见其人,若闻其声之感。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略加探讨。

    1984年04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现代汉语修辞学(之十二)

    В·И·戈列洛夫;王德春;

    <正> 语体体系前言§268."风格"这个概念是多义的。它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这个概念的语言学本质可确定为:语言风格是一种专门的表达手段体系,与其它专门体系一起包含在全民语言的统一结构中。语言风格的具体实现通常称之为言语风格。说写者的言语行为决定于交际条件和目的。具体语言手段的选择依赖于交际的领域、条件、目的和任务。由于在特定交际领域经常使用这些手段,换句话说,由于语言手段的语体分化,形成了功能风格(语

    1984年04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广告文体中的“四字句”语体

    颜利奇;

    <正> 四字句语体是指四个字一句,多句一体的语言表意形式。如"(美味鱼片)鲜鱼精制,美味可口,营养丰富,食用方便",就是由四句四字句构成的语体,四字句语体在传播商品信息的广告里,被经常使用。长此久往,人们当听到四字句时,就会想到广告。由此,四字语体染上了浓烈的广告文体色彩。为什么四字句语体会常为广告使用呢?这是因为它从二个方面适合了广告的语言要求。一、言简意明第一,四字句只有四个字,语体句数不等,六句以上则算多的,显得话语简短;第二,四字句的四个

    1984年04期 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修辞与表现

    桑门俊成;王兴林;

    <正> 表现与修辞不论是个人也好,社会也好,我们经常使用口语,并把这叫做日常语言生活与常识。这种语言生活,很明显地分为口头上的语言活动和用文字书写的语言活动两部分。口头表达的语言活动,即说、听这样的语言行为,是采用"会话"、"对话"这样一些形式,并能很容易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是心平气和地主动频繁地进行对话,所以,比较来说,是无阻碍的。而且,最要紧的是,

    1984年04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在继承和创新中开辟未来——读《〈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后

    葛克雄;

    <正>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复旦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这本纪念文集收入了四十四篇论文,先是几篇名家回忆录和纪念文章,然后评介《发凡》在修辞学各方面的成就:举凡陈望道先生研究修辞学的爱国动机和辩证方法,关于修辞要适应题旨情境的学说,关于内容决定形式的主张,关于修辞两大分野的论述,关于辞格的分类和解说,关于辞格和辞趣的理论,关于"辞面"和"辞里"的见解,关于新古今中外派的论说,关于继承和创新的卓识,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史的探讨,关于修辞学与美学、心理学、文艺学关系的阐述,以及先生的治学精神等等,作者们都有深入而精当的评论。这本论文集将使读者对《发凡》

    1984年04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研究“新修辞现象”的可喜成果——简评《修辞新格》

    朱泳燚;

    <正> 放在书桌上的这部散发着油墨新香的著作,吸引着我一口气读了一遍。它,就是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主编的我国第一套"修辞学丛书"中的一本——福建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谭永祥先生的《修辞新格》。这是一本好书。说它好,是因为该书至少有这样一些特点:

    1984年04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语言的美和美的言语》述评

    凌希;

    <正> 《语言的美和美的言语》(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是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主编的修辞学丛书的一本,作者王希杰。该书以大量的例证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语言美和美的言语的若干问题。全书分为六章: 一、语言和社会。作者从五个方面来叙述语言和社会的关系。说明语言是人类进步的工具,它从两个方面帮助了人类:一是充当人类的交际工具,二是充当人类的思维工具;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它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还是人生斗争的武器。社会中的个人离不开语言,由千万人组成的社会更离不开语言。

    1984年04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前后结果呼应句”的修辞效果

    傅力;

    <正> 现代汉语里有这样一种因果复句:句子的中间部分表原因,前后部分表结果,并且是前后呼应的。(后边部分常常省略表结果的关联词。本文引例中,凡原文省略了的关联词,均用"[ ]"表示。)我们把这种类型的因果复句叫做"前后结果呼应句"。例如:

    1984年04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避复刍议

    邓建烈;

    <正> 重复是写作之弊,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罗嗦;一是用诃(字面)重复。据此,我们写作要言简意赅。为了避免用词重复,作者有回避假借之法,这就是避复。举例如下: 一、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换用: 1.你一言,我一语。 2.织成衣服的一缕缕的纱,编成袜子的一根根的线,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适而愉快的。《包身工》 3.这些看法不同,评价各异,因此对待他们的态度也就有别了。(报)

    1984年04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谈报刊语句

    杜皋;

    <正> 叶圣陶先生早在五十年代就说过:"文章中多用长句,恐怕也是一个毛病。报纸上短句不常见,长句常见。"这个意见很中肯,情况确实如此。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这种情况仍然存在。随便翻阅当前报刊,便会见到不少的长句。当然,长句有它的特点与用处,若是内容复杂非用长句不可,那只能使用长句。如果一个长句可以分成几个短句,而效果更好,就应该尽可能用短句。

    1984年04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信手拈用盎然生趣——介绍“挪用”的修辞手法

    袁毓林;

    <正> "挪用"就是把本不应该用在这种场合的词语或句子信手拿过来运用,使语言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的一种新兴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挪用手法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故意望文生义,挪用词语汉语复合词,固定词组的意义是丰富复杂的,如果只从组成词或词组的词素的字面上去理解,往往会望文生义,闹出笑话。而挪用正是充分利用这一因素来引人发笑,使语言俏皮风趣,增加艺术感染力。例如:

    1984年04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引喻说理 理明易懂——引喻的修辞作用

    胡树森;

    <正> 引喻是比喻的一种,它是用一种事物的道理来比喻说明另一种事物的道理。引喻的前边是喻体部分(作比喻的事物),后边是本体部分(被比喻的事物)。如"响鼓要用重棰敲,高徒要靠严师带",就是用前边的比喻"响鼓要用重棰敲"(喻体部分),来说明后边"高徒要靠严师

    1984年04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谈新诗中的“析数”

    陈世明;

    <正> 析数手法在古代是用得相当普遍的,还有人专爱以数字入诗。《全唐诗话》里评骆宾王"好以数对",号为"算博士"。"析数"不唯古诗见用,在现代新诗中也不乏其例。加法析数即以数字的依次递增,或将拆开的几个数字形象加在一处。来表情达意。贺敬之的长诗《放声歌唱》里曾用了这种手法。当诗人以强烈的革

    1984年04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拟声词的修辞特色

    邵敬敏;

    <正> 自然界的声音极为丰富,人们用语言形式对这些不表示具体意义、也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纯粹的声音加以摹拟,就成为拟声词(或称象声词)。本文着重讨论现代汉语拟声词的修辞特色。为叙述方便,我们把单音节拟声词写作A,双音节拟声词写作A B。§1 拟声词的选用 1.1 因人而异同类拟声词的选用,对语义的表达和人物、情景的刻划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注意不同的人物对象,要充分体现不同人的个性特征。例如描写人们说话,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往往采用不同的拟声词:

    1984年04期 47-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色彩词在移就格中的修辞功能

    刘云泉;

    <正> 色彩具有感情的价值,产生这种价值的基础实际上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自然界的光波并没有色彩,而是人类借助感觉器官获得色觉。如光波长度为800—650毫微米,就能获得红色的感觉,这是一种温暖、兴奋的色彩。光波长度为480—460毫微米,就获得蓝色的感觉,这是一种寒冷、安静的色彩。这就是色彩的生理感觉。在这基础上,又产生对色彩的感觉联想,引起某种感情的变化,如红色叫人感到热情、勇敢、革命、野蛮;蓝色叫人感到平静、优美、高尚、恐怖。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

    1984年04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古医论“平行层次”例谈

    孙洪文;

    <正> 古医论,属于古代科技语体文。它经常集中、有次序地将同一范畴的词语进行平行组合,使之构成一个语段,并以鲜明的层次标志反映语段内部多变的平行条理。这种修辞方式对于古医论和现代医论的写作同样重要。但就修辞技巧权衡却有高下、工拙之分。本文只谈古医论中这种极有借鉴意义的修辞方式——平行层次。一、借对偶群标明平行层次。去血过多,而大便燥结,肉苁蓉加于生化,非润肠承气之能通;去汗过多,而小便短涩,六君子倍加参、芪,必生津助液之可利。加参生化汤频服,救产后之危;长生活命丹屡用,苏绝谷之人。(疒颓)疝脱肛,多是气虚下陷,补中益气之方;口噤拳挛,乃因血燥类风,加参生化之剂。产户入风而痛甚,服宜羌活养荣汤;玉门伤凉而不闭,洗宜蟆儿黄硫散。怔忡惊悸,生化汤加以定志;似邪恍惚,安神丸助以归脾⑤。因气而闷满虚烦,生化汤加木香为佐;因食而嗳酸恶食,六君子加神曲、麦芽为良。苏木、莪术,大能破血;青皮、枳壳,最消满胀。一应耗气破血之剂,汗吐宣下之法,止可施诸壮实,岂宜用于胎产?(傅山《产后总论》)该语段利用七组对偶句阐述产后疾病的症状及其治疗方法;将复杂的症状、用药及疗效,组合为七个平行层次,

    1984年04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喻体、征体及其他

    戴婉莹;

    <正> 象征创作手法中的征体与比喻辞格中的喻体关系怎么样?采用象征手法的缘由又是什么?在这两个问题上,大家的看法是不尽相同的。一般创作方法与辞格关系不大,而象征手法则不同,它与辞格关系十分密切,有时密切得简直分不开档。主要因为它们同属形象思维范畴,象征手法必须选择一个具体物件以寄托情愫,有时候,其本体与征体之间有相似的地方。比喻辞格也常常离不开具体物件,其本体与喻体之间必有相似点。因此,当征体与喻体

    1984年04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牡辞可得喻其真

    门立功;

    <正> 清代画家原济(石涛1641—1718)写过一首诗:"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这首诗道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不似之似似之",是指状物不去临摹事物原形的"似",而是将事物的表象加以选择、提炼、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似",这就是"以形写神"的手法。艺术夸张就具备了不斤斤于事物外形的复制,而重在突出事物真蕴的特点。所以"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1984年04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略论警句

    何蕴秀;

    <正> 一什么是警句?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说: 语简言奇而含意精切动人的,名为警策辞,也称警句,以能象蜜蜂,形体短小而有刺有蜜,为最美妙。文中有了它,往往气势就此一振。陈先生十分重视警句的"语简言奇而含意精切动人",敏锐地把握了警句的特点。但是,陈先生的概括有历史的痕迹,在选择例句时,列入了韩愈《原道》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和《儿女英雄传》中的"打是疼,骂是爱",时人著述则认为前者是成语,后者是俗语。这就发生了问题:成语、俗语和警句有没有区别?

    1984年04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浅谈歇后格

    李道一;

    <正> 歇后辞格(简称歇后格、或称歇后),和其他比喻、夸张、拟人等辞格一样,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修辞格之一,也是我国劳动群众喜闻乐见、并善于运用的一种修辞方式。但在许多有关修辞的著作中,却很少有人提到这种辞格。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也没有把它列为专格,而把它归入"藏词"格之中。陈先生说:"要用的词已见于习熟的成语,便把本词藏了,单将成语的一部分用在话中来代替本词的名叫藏词。"

    1984年04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含泪的微笑——漫谈《警察与赞美诗》的修辞

    江涛;

    <正> 欧·享利(1862——1910)原名威廉·锡德内·波特,他是与马克·吐温齐名的美国二十世纪最初十年间非常多产的幽默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他善于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来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罪恶及其腐朽的制度;常以"含泪的微笑"来抚慰失意的小人物们在心灵上所受的创伤。《警察与赞美诗》就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在教学这样这样一篇作品时,如果紧紧抓住作者在语言艺术上幽默、诙谐的修辞特色,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且能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作品所表现的深刻的主题。

    1984年04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我国早期修辞学家——唐钺

    卢盛萱;

    <正> 唐钺字擘黄,是我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翻译家及早期修辞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1891年生,福建省闽候县人。幼时曾在家乡读私塾,后转入福建福州市英华书院。1911年夏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3年夏毕业。1914年派赴美国留学,入康乃尔大学学习心理学,1917年夏毕业,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心理学,1920年获得博士学位。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教授。1922年——1926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1926年夏在北京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任教

    1984年04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词序巧易点铁成金

    章寿明;

    <正> 彭德怀同志一生戎马倥偬,屡建战功,他那刚直不阿、为民请命的浩然正气永远光照人间。他功勋卓著,却从不居功自傲;他造福于民,却从不居民之上;他甘当人民的儿子,从不以"父母官"自居。他在《致巴金的信》中表示,他是伟大人民的儿子,从来不愿作人民的伟大儿子。"人民的伟大儿子"与"伟大人民的儿子",词序一变,便光华四射,字字生辉,彭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虚怀若谷的伟大形象便跃然纸上。词序巧易竟使词义产生了质的飞跃,这已不单纯是驾驭文字的技巧问题了,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赤子之心和闪光思想。

    1984年04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语态修辞与标点符号——关于标点符号修辞的商榷

    谭厚福;

    <正> 最近几年,有些同志把标点符号和修辞联系起来,认为标点符号具有修辞作用,在这方面加以研究。如张静先生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标点符号"一节说:"标点符号表示不同的声音和意义,这是它的基本功能,或者叫语法功能。除了基本功能,许多标点符号,特别是标号往往还有修辞功能,可以突出语意重点,可以增加句子的感情色彩。"并分别举了一个点号的例和一个标号的例。邵敬敏同志写了一篇题为《标点符号的修辞活用——摹拟特殊的感情、语气》的文章,发表在《修辞学习》1983年第四期上。文章举例说明了叠用感叹号"!!""!!!",连用"!""!!""!!!",叠用问号"??""???"的修辞作用。卢盛萱同志

    1984年04期 6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