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340815

特稿

  • 词语间语义关系的多重性和关联性

    陆俭明;

    语义很难研究,但我们必须重视语义研究。关于语义研究,无论国外、国内都有悠久的历史;前人对语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研究的空间还很大很大。文章探究了词语间语义关系的多重性和关联性。“语义关系的多重性”,就是指相同的词语之间所形成的语义结构关系可以不止一种;“语义关系多重性”之说有助于解释某些语法现象。词语间的语义关系遵循着“语义和谐律”,而语言和谐律的背后是语义的“关联性”;“语义关系的关联性”之说也有助于解释某些语法现象。

    2025年05期 No.25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理论探索

  • 推动语言演变的语言创新及其机制

    高翔;

    语言创新现象及其机制是关系语言学理论建设的重要问题。本文将“语言创新”重新定义为语言使用者为吸引听话人关注话语形式或解决新的交际问题而进行的有意创造行为。语言创新通过改造旧的形义匹配关系来突破语言惯例,从而实现特定交际目的,它是个体内在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创新导致的语言演变是从个体到群体、从具体用例到相关语言规则的发展过程。语言创新本质上是样例表征的创造,它通过创造新样例来逐渐改变范畴表征。作为一种抗心理衰减策略,语言创新满足了人们语言陌生化的心理需求,是推动语言演变的重要因素。语言创新机制是个体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旧的语言惯例基础上改造而来的创新性语言可以通过语言传播成为新的语言惯例,从而推动群体语言的演变。

    2025年05期 No.251 1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中性思想:动态平衡、多元共生与跨文化解释的理论重构

    王铭玉;

    在宏观修辞世界,中性思想作用渐显;而在符号学领域,“中性符号学”更为引人关注。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框架,旨在通过消解符号学中的二元对立(如:语言/图像、自然/人工、西方/东方),重构符号的动态平衡与跨文化解释力。本文从大符号观、语象合治、东西方理论对话、后现代解构及符号生成机制等维度,系统阐释中性符号学的理论内核与实践价值。研究发现,中性符号学不仅整合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与皮尔斯的实用主义传统,还融合了中国哲学的“中和”智慧与西方后现代的批判精神,为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技术伦理与生态危机提供了符号学方案。其核心贡献在于:以多元包容的符号生态取代文化中心主义,通过动态解析与功能互补实现意义的跨模态协商,最终推动符号系统从“控制工具”向“共生生态”转型。

    2025年05期 No.251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修辞学传统

  • “一致性”与字谜话语的生成

    徐盛桓;刘倩;

    汉语字谜的话语是按“一致性”的方式生成的,又是由作为谜底的“字”的张力造就出来的。谜底同谜面共同构成一个谜语话语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一体两面的,两面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制谜来说,从谜底到谜面是一个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它将谜底的“字”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构成一个逻辑严整的体系;从谜底转变为谜面经历了一个非线性的转换过程。作为谜底的“字”的语言动力学的内外张力,除使谜面有实际的语义内容外,还使它既有观赏性又有“欺骗”性,这个“字”的结构张力,表现出离合、增损、象形、会意、指事等特点,造就了有关的谜面。

    2025年05期 No.251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极量修辞构式“一+量+名”与动词的互动模式、语篇功能及语义浮现机制

    孙竞;

    汉语中广泛存在“一头汗”“一脚泥”这类表达全覆盖义的极量修辞构式,本文讨论了这类构式与相关动词之间的语义互动模式、篇章衔接功能,并考察了该构式极量义浮现的机制。首先,根据Talmy认知语义学的观点,将与该构式搭配的动词分为双重体特征动词和三重体特征动词,并分别以“坐”和“踩”为例考察该构式与不同类型的动词之间的语义选择关系;然后,考察在动词缺失的情况下该构式独立呈现出的语篇功能,指出名词的语义类型对构式语篇功能的实现起到制约作用。最后,从终点化模式和隐喻的角度考察了该构式极量义的浮现机制,指出该构式极量义的产生是隐喻中的不变原则与范畴特征(如量度区间)抛弃交互作用的结果。

    2025年05期 No.251 4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译者记副文本中的科普译者群体身份建构——基于小型语料库的分析

    雷璇;张威;

    引入版科普图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重要科普出版物,但科普译者群体却尚未引起翻译研究的充分关注。在副文本研究视角下,该研究考察了10部近二十年来经典引入版科普图书的“译者记”。基于语料库量化统计、语篇结构总结和互文性分析,本研究认为,科普译者通过译者记从原文的桎梏中解脱,走出隐形的幕帘,建构独特的“共同普及者”身份,树立类似作者的权威叙事者身份,与读者建立密切关系,主导了科普翻译这一双重翻译过程中科学知识的再创造。本研究为科普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丰富拓展了副文本研究与译者身份研究。

    2025年05期 No.251 5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司法意见书中立场定位策略的批评认知研究

    李晋妍;吴淑琼;

    本研究基于心理空间理论,运用基于语料库的行为特征分析法考察了美国司法意见书中判决立场定位策略的话语特征,并探讨了其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1)审判机构通过采用自我指称策略、时空指示策略、情境植入策略和言据策略,在语篇空间中建构不同的身份空间以实现定位。2)三类司法意见书在判决立场定位策略的共性在于均构建了近距离的判决行为空间;不同之处在于多数意见书与附议意见书倾向于建构远距离的法院机构空间,前者凸显法官的集体视角,后者凸显个体视角,而异议意见书则呈现出包含法院与法官在内的多元身份视角。3)定位策略的异同主要源于认知识解产生的主客观身份视角,以及转喻机制实现的多元身份空间关联。本研究运用语料库量化方法分析机构话语的立场表达,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实证研究范式。

    2025年05期 No.251 7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跨学科视野中的修辞研究

  • 音乐视频的“指号过程”建构:多学科视角

    朱莉莉;朱永生;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指引下,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过去的30年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诸如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理科话语成为研究的重点,然而,人类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音乐话语尚未获得足够的关注。本文采用多学科的视角,以音乐视频《吉祥三宝》为例,通过分析音乐作品意义的生成、传输和接受,为音乐视频的“指号过程”建构一个综合模型,以促进音乐话语的研究。

    2025年05期 No.251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