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盛桓;刘倩;
汉语字谜的话语是按“一致性”的方式生成的,又是由作为谜底的“字”的张力造就出来的。谜底同谜面共同构成一个谜语话语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一体两面的,两面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制谜来说,从谜底到谜面是一个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它将谜底的“字”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构成一个逻辑严整的体系;从谜底转变为谜面经历了一个非线性的转换过程。作为谜底的“字”的语言动力学的内外张力,除使谜面有实际的语义内容外,还使它既有观赏性又有“欺骗”性,这个“字”的结构张力,表现出离合、增损、象形、会意、指事等特点,造就了有关的谜面。
2025年05期 No.251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孙竞;
汉语中广泛存在“一头汗”“一脚泥”这类表达全覆盖义的极量修辞构式,本文讨论了这类构式与相关动词之间的语义互动模式、篇章衔接功能,并考察了该构式极量义浮现的机制。首先,根据Talmy认知语义学的观点,将与该构式搭配的动词分为双重体特征动词和三重体特征动词,并分别以“坐”和“踩”为例考察该构式与不同类型的动词之间的语义选择关系;然后,考察在动词缺失的情况下该构式独立呈现出的语篇功能,指出名词的语义类型对构式语篇功能的实现起到制约作用。最后,从终点化模式和隐喻的角度考察了该构式极量义的浮现机制,指出该构式极量义的产生是隐喻中的不变原则与范畴特征(如量度区间)抛弃交互作用的结果。
2025年05期 No.251 4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雷璇;张威;
引入版科普图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重要科普出版物,但科普译者群体却尚未引起翻译研究的充分关注。在副文本研究视角下,该研究考察了10部近二十年来经典引入版科普图书的“译者记”。基于语料库量化统计、语篇结构总结和互文性分析,本研究认为,科普译者通过译者记从原文的桎梏中解脱,走出隐形的幕帘,建构独特的“共同普及者”身份,树立类似作者的权威叙事者身份,与读者建立密切关系,主导了科普翻译这一双重翻译过程中科学知识的再创造。本研究为科普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丰富拓展了副文本研究与译者身份研究。
2025年05期 No.251 5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李晋妍;吴淑琼;
本研究基于心理空间理论,运用基于语料库的行为特征分析法考察了美国司法意见书中判决立场定位策略的话语特征,并探讨了其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1)审判机构通过采用自我指称策略、时空指示策略、情境植入策略和言据策略,在语篇空间中建构不同的身份空间以实现定位。2)三类司法意见书在判决立场定位策略的共性在于均构建了近距离的判决行为空间;不同之处在于多数意见书与附议意见书倾向于建构远距离的法院机构空间,前者凸显法官的集体视角,后者凸显个体视角,而异议意见书则呈现出包含法院与法官在内的多元身份视角。3)定位策略的异同主要源于认知识解产生的主客观身份视角,以及转喻机制实现的多元身份空间关联。本研究运用语料库量化方法分析机构话语的立场表达,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实证研究范式。
2025年05期 No.251 7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