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316662

新年寄语

  • 期刊学术生态与学科理想

    祝克懿;

    <正>随着2025年新曙光的来临,修辞学科和《当代修辞学》学术平台也迎来了新的使命。综观欣欣向荣的学术生态:新学科背景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总目标早已规划好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新任务,而以总目标作为指导思想的修辞学科建设也拥抱新时代的新要求,正积极地解决学科内外发展已经产生的系列问题。比如:1)期刊发表的学术成果如何承载学界和各类评审机构的学术评价?2)什么品质可以作为期刊学术理想的尺度和衡量学科建设的标准?3)期刊生产的主体是否只有作者与读者?编者只是一个被动的转述者?4)期刊出版是否仅仅作为当今学术的记录者?是否因设置前沿议题而成为引领学科历史发展的推动者?除了上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具体到修辞学术期刊,还涉及修辞学术研究范式转型是否是修辞学术史演化的重要驱力,创新力是否是修辞学科建设的第一要义等问题。

    2025年01期 No.247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俄罗斯修辞学

  • 文本对话的表现:跨文本联系与文本间联系

    格里莎耶娃·柳德米拉·伊万诺夫娜;姜宏;汪吉;韩笑;

    本文旨在探讨文本对话问题。“文本对话”是一种隐喻性表述,用以指称那些本质、功能潜质、属性皆不同且可通过不同特征进行辨识的异质现象。文本对话需从主题、称名、认知、功能及意向等视角进行描写,其中又涉及从认知、互动、语言(包括结构)及文本语法等角度体现文本对话的不同标志。文本对话是现代语言文化交际实践中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重点探讨文本对话在语言文化领域中所产生的影响,为此,还需考察计算机辅助交流中的超文本和媒体空间中新兴的交流媒介,即在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化中指称同一媒介事件的各种类型文本的集合(总合)。文本之间的联系可以划分为跨文本联系与文本间联系,较之于后者,前者的阐释范围更为广泛。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制定区分文本之间联系的独立类别和子类别的依据和标准;划分文本内联系、跨文本联系及文本间联系三种类型,此间,考虑的因素包括可依据体现环境做进一步划分的内容与形式参数,以及文本空间中不同联系类型的存在方式;揭示文本对话的认知基础;探讨文本对话在现代交际环境中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相关观点均通过不同语言文化语料加以论证,这让文本对话可以被视为一种普遍现象,但它们在每种语言文化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2025年01期 No.247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 历史话语的多元符号特征

    米尼亚尔-贝洛鲁切娃·阿拉·彼得罗夫娜;金玄;姜宏;

    本文致力于探讨语言和视觉符号系统在历史话语中的运作特点。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揭示历史学家在传达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与视觉手段之关联的重要性。本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建立在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科学著作之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话语分析法、语言分析法、解释性分析法。研究揭示,在历史话语中,借助多样化的符号渠道,人类对于历史事件的信息获取过程得以有效简化及系统化,这些信息以史学家提出的方式作为记忆保存下来。作为不可感知的历史,是在历史话语中被重新构建的,为了更有效地传达,历史话语的语言手段通过视觉渠道的辅助得以强化,从而引导人们对历史事件形成特定的认知。在历史话语中,运用多样化的符号系统来传达最具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对于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改变信息接收者的认知,而且能够重塑其心理空间中的主导思想,从而在心理层面上重构那些未曾亲身体验的历史事件。

    2025年01期 No.247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9K]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修辞知识生产范式

  • ChatGPT等语言大模型到底做对了什么?——语言大模型的世界模型和感觉知识的来源探秘

    袁毓林;

    本文主要讨论ChatGPT等语言大模型到底做对了什么,才得以生成语言通顺和内容连贯的文本。文章首先介绍机器和人类在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差别(难易倒置),说明语言大模型不是只会转换符号的“中文房间”,而是一个能够通过文本中的有关描述来重构世界模型的“柏拉图洞穴”。然后介绍辛顿和苏兹凯维等语言大模型奠基者对于大模型的工作机理的有关见解,通过分析包含名词“桌子”和形容词“饿”的语句的意义,说明大模型通过训练语料,完全可以学到关于人跟物体与感觉等互动的世界知识,构建近似的世界模型。因此,即使语言只是交际工具而不是思维工具,语言大模型依然能够通往通用人工智能。

    2025年01期 No.247 2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话语研究

  • 从虚拟类同到合预期性:自然会话与自媒体中的“也是”

    高华;刘丹青;

    关于副词“也”从表示类同的基本语义如何发展出表示强调、委婉等语气已有诸多研究。我们留意到在一类自媒体语言中“也”与“是”融合发生词汇化,频繁用于讲述和评价,属于目前“也”字研究中各种定性都无法覆盖的用法。本文从互动语言学的视角探析此形式在短视频解说话语中的用法和功能,并与自然会话中“也是”的分布和使用进行比较。我们认为,“也是”词汇化是“也”和“是”各自功能扩展的结合。语气副词“也(是)”的核心语义是“虚拟类同”,在语用中产生“合预期”义,互动功能上有助于听话人接受、认同说话人的观点,从而协调互动双方的立场。本文还就语料中“也是”和“也”的可互换性差别进行了讨论。

    2025年01期 No.247 4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 语言生态视域下语言认同的内涵和特点

    李妙文;张先亮;

    语言认同是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其重要性不仅仅是对语言本身的认同,而且还影响到语言能力的提升,甚至会影响到对民族、文化、国家的认同。在语言生态系统中,语言认同作为语言与环境之间的中介环节,与二者形成了“语言—语言认同—环境”的互动关系。语言认同与各系统、各要素间错综复杂的关联和作用方式使其呈现出情感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等内涵,以及被动性、自觉性、多元性和层级性等特点。

    2025年01期 No.247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修辞批评

  • “本质的时间化”:修辞运作及对我国当下的重要启示

    邓志勇;

    “本质的时间化”是伯克(Burke)新修辞学提出的修辞策略。“本质的时间化”是一种戏剧主义行为,它蕴含了这样的哲学观:“被语言引发、通过语言运作、最终超越语言所限”。“本质的时间化”有两种基本途径,即“历史回归溯源”与“终极态描本”。鉴于这两种修辞策略是西方文化中常见且有效的策略,本文认为它们对我国当下对外传播具有较大的启示。

    2025年01期 No.247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 可能性与真实性——网络公共修辞“后真相”问题研究

    邢兆梅;

    网络公共修辞的“后真相”问题是指修辞主体利用只能提供可能性意见或具有误导作用的竞争性真相来煽动情感、主导舆论,由此导致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中被忽视。从修辞哲学视角看,其反映的是修辞的“可能性”与“真实性”之间的关系问题。由此,文章阐释了修辞中“可能性”的真正内涵为“很可能为真”或“很可能是真诚的”,挖掘了修辞的真实性本质的实在论哲学基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公共修辞的真实性原则,包括情感真实、符号真实、价值真实和经验真实四方面内涵,以重置真实性在修辞中的核心地位。

    2025年01期 No.247 7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再论“后真相”时代话语修辞研究的新路径:批评叙事分析

    陆娇娇;

    “后真相”时代的话语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和操纵性等新特点,后经典叙事分析流派与批评话语分析在语言的社会实践取向和批判主义立场上具有同质性,二者可相互融合,并在新修辞学的修辞认识观维度形成新研究范式,进而从批评视角考察叙事如何被话语生产者用于实现特定的话语修辞目的。本文认为,该研究范式可采取批评叙事分析的研究路径,通过五步三层面分析框架,系统把握社会话语的叙事结构模式、特征与类型,并借助话语规范性批评进一步评估叙事在社会现实层面的可靠性与合理性,揭示话语在特定权力和意识形态目的下的策略性叙事操控。批评叙事分析是对叙事学、修辞学和话语研究的拓展,同时也为揭示话语对现实的遮蔽与扭曲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2025年01期 No.247 8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语篇意义整合的过程、机制与手段研究》出版

    钱缘源;

    <正>上海师范大学殷祯岑副教授所著《语篇意义整合的过程、机制与手段研究》于2024年7月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在互文性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的双重视域下讨论语篇整体性的实现过程、机制与手段。该书认为,语篇的意义不是天然的铁板一块,而是多源异质的意义片段在当下语篇空间中交织互动、从混乱到有序整合生成的结果。全书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二至四章,梳理各学科对语篇、意义、整合等论题的研究,界定核心概念;

    2025年01期 No.24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 《汉语叙事性语篇话题链的认知研究》出版

    钱缘源;

    <正>2024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汉语叙事性语篇话题链的认知研究》,该书作者杨彬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该书系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并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出版。叙事性语篇的建构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动态生长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的心理认知机制始终在发挥制约作用。作者主要依据认知语言学、信息结构理论,针对汉语叙事性语篇的话题链现象展开多角度分析,系统考察话题链的衔接、组配情况,对话题链链际、链内衔接手段展开细致的描写、归纳,并以元认知的眼光讨论话题链的组配机制,

    2025年01期 No.247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