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335872

我和修辞

  • “慎辞哉”!

    刘金;

    <正>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这话是有感而发的。鲁襄公25年,郑伐陈得手,郑子产献捷于晋。晋人责问子产:何故侵伐小国?子产回答说:"先王之命,唯罪所在,而不论它是小国还是大国。而且,按照制度,天子有地一千里,诸侯有地一百里。而今天,诸候中的大国,占地多到几千里。如果不侵略小国,哪来这么多土地?"晋人无话可说,转而责备子产:"为什么穿了军服来献捷?"子产回话说:"从前父公曾经命我先君戒服辅王,以授禁捷。我不敢废王命,所以穿了军服来献捷。"晋人又无话可说,只得据实回报赵文子。赵文子认为子产"其辞顺,犯顾不祥。"便接受了

    1991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修辞理论

  • 修辞的准确性

    彭泽润;

    <正> "修辞学是研究运用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传情达意,力求提高表达效果的科学。"这是一个较普遍的定义。有人认为"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只有"生动性"在一定语体中属于修辞范畴。我们认为:修辞学是研究准确运用语言文字以提高信息效果的科学。修辞的准确性不同于语法结构的正确,字和音的规范。因此改正错别字,矫正语音错误,修改语法病句不是修辞活动。反过来,一定语境中能达到修辞的准确要求,虽有些违背语言文字常规,

    1991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语修结合笔谈

  • 也谈语法修辞结合问题

    张先亮;

    <正> 《修辞学习》和《营口师专学报》联合发起了语法修辞能否结合的讨论,这在语法学界或修辞学界都是前所未有的,是很有意义的,她必将对语法学、修辞学的研究和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目前发表的数十篇文章中,有的主张可以结合,有的主张不能结合,这两种对立观点的产生,除了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外,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于人们着眼点不同,阐述问题的内涵不统一所造成。我们认为这是讨论问题的前提,没有统一的前提,就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尽管所论述的观点或许都是正确的。这里所说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对"结合"内涵的框定,什么是结合?结合到什么程度?从已有的著作及论文看,对"结合"的理解大体上有三种观点:一是在同一著作中一部分内容讲语法、

    1991年01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正> 中国修辞学会学术年会在郑州举行中国修辞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于1990年10月14日至19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各方面代表有80余人,向大会提交的论文共50篇。论文涉及的面很广,内容十分丰富。与会者充分肯定中国修辞学会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1991年01期 12+16+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国外修辞

  • 美国对比修辞学的诞生与发展

    林大津;

    <正> 本世纪六十年代,外国学生大批涌进美国各地大专院校学习。英语作文教师很快发现:外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存在一种潜在的"外国腔",换句话说,这些作文从内容选择到表现形式都不符合地道的英语写作规范。经验丰富的教师从学生作文的内容与形式上就能推断出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观察结果表明:1)外国学生英语作文中的特定文化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2)英语作为母语的美国学生的作文也有自己的规律性,3)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于是,作文教师力求通过对比方式描述这些差异,以解决迫在眉睫的教学问题。南加州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兼《应用语言学年鉴》总编R、B、卡普兰于1966年首创对比修辞学(对比修辞)一词,用以描述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作文与英

    1991年01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口语修辞

  • 源于三段论的机智谈话法

    李正纲;

    <正> 徐志摩、陆小曼由"婚外恋"而"成眷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浪漫的一页。徐不幸在1931年死于空难,陆小曼因此失却生活的根蒂,变为浮云柳絮。在大上海,她一度沦落风尘。赵清阁在《陆小曼欣逢晚晴》《女作家》1985第2期122页)一文中曾记载, 此后小曼果然走出了大门,先到我和家壁的住处走动运动,又去了南京旅游。夏天(1947)她写成了短篇小说《皇家饭店》(又名《女儿劫》),这是她辍写了十多年后的一篇创作,也是她最后的一篇创作。这篇小说她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群出卖灵肉的女人,也写了不甘沦落的觉醒者。她揭露上海旧社会的

    1991年01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修辞和写作

  • 尊题·翻案·修辞

    张炼强;

    <正> 何谓尊题?似尚无明确界说。不过,明人杨慎倒也说过:"书生作文,务强此弱彼,谓之尊题。(《升庵诗话》卷十四) 尊题现象,并不罕见。《升庵诗话》里就有引例。如:唐彦谦垂柳一则云:"‘绊惹东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宫里三千女,饥损蛮腰学不成.’……褒柳而贬美人,褒美人而贬柳,唐人所谓尊题格也,诗家常例。"(卷八)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也有引例,《复斋漫录》云:"《思竹窗诗》云:‘不忆西窗松,不忆南园菊,惟忆新昌居,萧萧北窗竹。’又《题沈子明壁间》云:‘不爱君池东十丛菊,不爱君池南万竿竹,爱君帘下唱歌人,色似芙蓉声似玉。’二诗相反如此。"(卷第十三)钱钟书也指出陆机《演连珠》中的尊题现象:"既曰‘物胜权而衡殆,形过镜则照穷’,而复曰‘鉴之积也无厚,而照有重渊之深,目之察也

    1991年01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修辞方式

  • 关于辞格研究

    阮显忠;

    <正> 近年来有一些从事修辞研究的同志有一种看法,认为辞格的研究已经"到顶",没有什么再值得研究了,甚至认为研究辞格已经是无所作为者为之的事。我们不认为这种说法是符合实际的。吴士文在《修辞格论析》这本书中说:"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辞格的研究虽然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在研究上只不过刚刚有点头绪,且不说不少辞格尚未被发现,就是已经发现了的,无论在微观方面,还是宏观方面都未能达到应有的研究高度。"我们十分同意他这一看法,确实,还有不少领域需我们去开拓和发掘。第一,对辞格本身的研究需进一步展开

    1991年01期 23-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语言艺术分析

  • 鲁迅演讲的幽默艺术

    傅惠钧;

    <正>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演讲家。据统计,他的一生曾作过60余次讲演。每次讲演,无论是涉及时事政治的,文学艺术的还是关于学术研究的,都获得很大的成功。鲁迅讲演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他具有深刻的思想、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外,其语言的成功运用,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试就鲁迅演讲语言的幽默艺术作些探讨。美国演讲理论家约输·哈斯灵在他的《演讲入门》中说:"幽默,这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友好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你讲得听众眉开眼笑时,

    1991年01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修辞教学

  • 《谈诚实》的语言特色

    杨音;

    <正> 这是初中第四册的一篇议论文。文章围绕"诚实"这个议题,逐层阐述了"什么是诚实"、"做人为什么要诚实"、"诚实对我们的事业前进有何重大意义"等几个问题。为了清楚明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借助艺术语言的魅力,运用丰富的词语、整齐的句式,通过对比说理的方法深入浅出地论证了这个观点,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本文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丰富生动,句式不仅长短错落,而且有不少整句。作者特别擅长用成双作对的句子,在逐层说理的同时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性,一改那种议论文板着面孔讲大道理的模式,而把深刻的道理寓于优美整齐的句式中,使读者获得教益的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陶冶。如:

    1991年01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书讯

  • 书讯

    <正> 《汉语修辞学史》《汉语修辞学史》袁晖、宗廷虎主编,谭全基李金苓、戴婉莹参加编写。作者中包括了大陆及香港著名修辞学史研究专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共41万字,每本6.80元。此书为我国又一本汉语修辞学通史,对先秦至1989年的汉语修辞学史发展轨迹,作了重点的论析。著名语言学家胡裕树教授为之作序,称赞此书具有"史""论"结合、点面结合、详今略古、脉络分明等特色。欲购此书者,可写信至合肥安徽大学中文系袁晖处联系。邮

    1991年01期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争鸣

  • 修辞和“漏洞”

    王希杰;

    <正> 郑子瑜教授从香港寄来了他的《郑子瑜修辞学论文集》(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8年),其中有1973年10月他应美国阿里桑那大学东方研究所的邀请而作的学术报告,题为:《从学习古汉语的目的说到古汉语的修辞》。在这一报告中,郑教授说:古汉语的修辞和现代汉语一样,须是没有漏洞,无懈可击的。从前某乡村因为治安不好,盗贼出发,村长出了布告,只有简单的五个字:"夜行必提灯。"有一村民在夜间提着空纸灯,走过村公所,被守夜的人看见了,指责他说:"你怎么拿着空灯儿走,不放置蜡烛呢?那人说:"你们布告上没有写明必须放置蜡烛呀!"第二天,布告上加了四个字:"灯必置烛。"于是这个人在灯里放置蜡

    1991年01期 40-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修辞随笔

  • 审美注意与设问反问

    吕华信;

    <正> 审美注意,是审美态度的一种延续,其特点就在于把各种心理因素(情感、想象、意念等)倾注在对象的形式本身,从而充分地感受形式的美,如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审美注意不同于一般的注意,一般的注意尽管也注意到对象的形式,但马上就过渡到科学的逻辊思考,而审美注意则充分停留在对象的形式本身上,充分地感受形式美。作为辞格的设问和反问,其作用显然首先都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那么,它们同审美注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首先看设问。 (1)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

    1991年01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序言·书评

  • 《修辞学探新》序

    胡裕树;

    <正> 戴磊同志的修辞学专著,题名为《修辞学探新》。作为第一位读者,我读这本书时,首先注意的是它"新"在哪里。读完后,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方法论。传统修辞学注重例证的搜集和研究,运用的大多是归纳的方法,往往陷入一种经验的思维,难以从本质规律上科学地解决问题,有时甚至会把自己置于自相矛盾的境地。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注意用辩证法研究修辞学,是一大创新。但有些部分,比如积极修辞的辞格部分仍然运用归纳的方法,因而未能找到科学的、让他自己满意的辞格分类标准。《修辞学探

    1991年01期 4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变异修辞的神韵美

    骆小所;

    <正> 神韵是变异修辞的精神特质。变异修辞的精神特质就是给予读者以独特的艺术感觉和艺术魅力。明代陆时雍认为,神韵是艺术化语言的生命和灵魂,是语言审美的最高理想。他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则远,无韵则局"陆时雍对语言神韵的论述充满智睿的闪光。什么是神韵?清代吴陈琰说:"味外味者何?神韵也。简单地讲,神韵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味外之旨。修辞很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空谷遗音.余韵无穷,使读者"妙悟"。修辞的"韵"就是指语言中流动的生气和盎然的韵味,它是语言活的精神。在先

    1991年01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略谈《文心雕龙》修辞基本理论

    林其琰;

    <正> 按照刘勰自叙:"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序志》)可见一部《文心雕龙》就是讲如何用心作好文章的专著。要作好文章,离不开修辞,《文心雕龙》也有相当的篇幅讨论它,其中

    1991年01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辩护词语言初探

    马承科;

    <正> 辩护词(亦称辩护状),是辩护人在法庭辩护过程中,根据事实和法律,发表旨在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和破告人合法权益的辩护言辞。它富有论辩性和论理性。这决定了它有一些独具的语言特点:辩护词是在法庭的论辩中,以确凿的事实驳斥错误的事实,以正确理由反驳谬论,以正确的法律条文适用纠正不正确的法律条文适用,从而使案件得到正确的处理。辩护词常用依事论理和依法论理的方法来阐明辩护理由,说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道理。因此,辩护词对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有较高的要求。辩护词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991年01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结合研究势在必行

    陆稼祥;

    <正> 前段时间,"语修结合"问题的讨论,灼手可热;我却一直不想发表意见,总觉得结合也好,不结合也好,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爱好行事,不必相强。科学研究只有真实地探讨客观真理才会有结果,来不得半点虚假与勉强,更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于是我保持沉默。最近,突然想到,如果客观现象本身需要结合起来研究,那就得结合,否则就会影响研究。

    1991年01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结合”教学可以“结合”成“学”不行

    陆文耀;

    <正> 我曾在上海长宁业余大学85级秘书专业班作过语法修辞结合教学实验,虽只一学年,但总是实践过了,有实际体会,写出来供讨论时参考。我在进行语修结合教学时是把词汇也结合进去的。实际是词汇、语法、修辞的三结合。我以词汇、语法为经,以修辞为纬,把修辞的基本知识穿插在词汇和语法的知识系统中,即先讲词汇、语法的基本规律,再讲如何正确运用(判别正误),后讲交际中的超常运用。当时我未看到吴士文、冯凭二位主编的《修辞语法学》,但后来经对照,似乎我比它多讲了些词汇、语法的基本知识。

    1991年01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艺术化语言标志着语法、修辞的结合

    邹光椿;

    <正> 语法规律十分呆板,象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符合它的语言现象,似绿灯下车辆直通无阻;违反它的,似在红灯底下,谁也别想越过警戒线。艺术化语言却象安上警灯的享特警车呼啸着,直闯红灯。语法规律有一条规定:述宾(或动宾)应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这是从语义角度说的,述语动作是能够施加到宾语身上,宾语代表了承受动作的事物。符合这条规律开绿灯,如吃饭、吹喇叭、发表演说",不符合这条规律挡在红灯外,如不说"抱着祖国、收获幸福"等等;但这仅就常规性的语句而言,艺术化语言则经常在闯红灯: (1)难道不是你抱着、摇着我的祖国, 使她成长在阳光里,直到今天……(《李瑛抒情诗选》134页)

    1991年01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对中学生讲语法修辞还是“熔一炉而治”为宜

    吴荣洪;

    <正> 在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和修辞存在各自为政、互不搭界的弊病,教语法不联系修辞,教修辞不结合语法。这样一来,语法与修辞的教学索然寡味,缺少实用价值。无怪乎,有学生说,语法和修辞学不学不要紧,照样说话、写作文。问题的症结何在?愚以为在于教学中没有把语法和修辞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将二者联系起来,"熔一炉而治",实在是必要的。记得在教学"合成词"的语法知识时,只是告诉学生几种构成合成词的方式,没有联系修辞,教学

    1991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电话沟通语定位功能及相关问题

    左思民;

    <正> 和其他类型的会话一样,电话交谈一般也由开端、本体和结尾三个阶段组成。电话沟通语就是位于交谈开端阶段的起沟通信道作用的话语。谢格洛夫(Schgeloff)曾发现一条普遍规律,即在美国电话交谈时先说话的总是接电话的一方。这条规律在中国是否成立,因无详细的调查,不敢断定,但如果说接电话的人先说话的现象最为普遍,则是不会错的。据此可知,中国人在电话交谈的开端,控制交谈的一般也不是发话人,而是受话人。电话交谈的启动方是发话人,他的交谈对象是预先确定的,因此,在电话接通以后,他的第一个

    1991年01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高晓声小说“重唱”现象解析

    王文强;王国娟;

    <正> 在高晓声小说里,经常出现一种被人称为"作家与人物混合重唱"的话语现象。作家本人把它叫做"跳跃","就是把主观的东西跟客观的东西互相交换.一会儿写主观,一会儿写客观。"(《生活、思考、创作》39页)它引起过评论家和读者的广泛注意。有同志曾从社会心理学和艺术学的角度进行讨论述;本文想从语言修辞、叙述学角度作一点探究,希望得到同志们教正。我们觉得,作为一种独特的叙述手段,高晓声小说重唱现象的实质,在于叙述者和人物叙述视角(外视角和内视角)的重合和转换。请看: 兴大摇摇头,不愿再听下去。女儿造反了,

    1991年01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空设手法初探

    吴艳;

    <正> 在台湾电视连续剧《情义无价》中,钟凯强为了要奶奶拿钱帮他顶下一家舞厅,竭尽讨好之能事。奶奶看穿了孙儿的用意,就笑着说: (1)我知道你在念大学时,学的就是哄人专业。祖孙俩沉浸在相互满足的融洽气氛中。众听周知,没有哪一所大学设有哄人专业,钟老太太说孙儿学的是哄人专业,只是追求一种与当时情景相谐的表达效果。既然这种用法是为了获得一种表达效果,那我们不妨把它作为一种新的辞格来看待。逻辑把在现实中不包括任何分子的类叫做空类,例如"神仙、魔鬼、飞马、永动机等,我们姑且把上述这种出于表达需要而临时设立空类的手法称之谓"空设"。下面就空设的适用范围、存

    1991年01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分合双关说略——上海《文汇报》运用双关的新发展

    周文定;

    <正> 近年来,上海《文汇报》很重视使用双关来提高新闻语言的表达效果。这家报纸的实践表明,双关这个古老的修辞格在新闻领域有了新的发展。分合双关就是双关家族的一名新成员。双关语的重要特征是同一词语兼有两种意思。按理,不同词语具有两种不同意思,这是不能叫作双关语的。有的修辞学著作就明确地指出:"双关就是有意识地使用同一个词或同一句话,在同一上下文中,兼有两层意思。"这里强调了双关语的同一性,就排斥了不同词语作双关语的可能性。可是语言现象又是很复杂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不同词语也可以构成双关。这里所说的特定条件,指的是这样一些语素:它们合起来可以组成一个

    1991年01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用群体代个体

    杨世俊;

    <正> 《语文学习》1989年第5期《名作指瑕二例》中说鲁迅《藤野先生》中的"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徘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是病句,"犯了概念上的错误",因为"成群结队只能是个体的集合,而‘速成班"则是集体概念"。我以为这种分析只是机械地着眼于逻辑,而未从修辞方面去考虑。其实鲁迅在这里运用的是借代辞格中的一类——用群体代替个体,即用"速成班"代替"速成班的学员",从而达到了修辞和逻辑上的统一,并未犯概念上的错误,因而不能说是病句。用群体代替个体,这种借代许多修辞著作都未提及,其实在语言交际中是经常遇到的。例如: (1)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

    1991年01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巧错”浅谈

    史荣光;

    <正> 说话人讲述事情的时候,故意巧妙地将事情说错,将道理讲错,这种修辞方法,我们称它为巧错。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相声"关公战秦琼",就是我们说的"巧错"。关公、秦琼二人都武艺超群,但前者是三国时期的人,后者是唐代人,让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厮杀,这是作者故意作如是错误的安排。"武艺超群",是巧错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可信部分。"不是同时代人",则是其错误部分。这种修辞方法要突出一个"巧"字,即巧妙地运用错误。巧错有三类。 (一)事实上的巧错。例如: (1)陶秀才你发昏来你发昏,/这点小

    1991年01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匀称回环之美——谈《独白》的语言特色

    袁本良;

    <正> 散文同诗歌一样具有双重的美学特质,不仅有意象的美,还应该有形式的美。《独白》这篇散文,正因为具有一种匀称回环的形式美感,读来令人浃齿留津。匀称,主要表现为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便是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理论中所说的"建筑美"。《独白》从结构上看分为三章。三章的篇幅是大致均衡的,它们的句数分别是18/18/21。进一步统计一下文中各句的字数,我们得到这样的结果:

    1991年01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红楼梦》中谐音双关的人名地名

    谢书鹏;

    <正> 研究《红楼梦》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不仅可增加阅读的乐趣,更能帮助理解小说的思想意义。最早指出《红楼梦》用这种手法的是曹雪芹自己。第一回说:"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故曰‘甄士隐’云云。……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故曰‘贾雨村、云云。"《红楼梦》中用谐音双关的很多,其在人名中就用得很别致。乍看起来,不过是极一般的人名地名,却寓意深刻,妙趣横生。如果囫囵读之,不

    1991年01期 32-3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岳阳楼记》语言艺术

    刘效武;

    <正> 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笔者近日重读原文及赏析文章,觉得有关文章不少,但从修辞角度分析这一名篇的却不多。本文想就这篇的语言艺术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宋代以后,研究《岳阳楼记》的文章大都认为它是篇写景散文,因全文三百六十八字,"写景"占了很大篇幅。游记之类的集子往往将此文编入。但只要了解《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恐怕说它是写景散文,未免失之偏颇。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谈及滕子京修岳阳楼的心态和意图: "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凭阑

    1991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修辞教学中的逻辑分析——与王志方同志商榷

    王中和;

    <正> 王志方同志的《修辞教学中的逻辑分析》(《修辞学习》1989年第3期),实际上是部分地借用了欧拉图解法来分析复合修辞格的结构。用简明的形象图示来分析问题,有利于修辞教学,这是首先要肯定的;但能否称之为"逻辑分析",分析得是

    1991年01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因不明修辞本意而误注一例——“成氏子以蠧贫”注释小议

    徐福汀;

    <正> 现行高中教材所选《聊斋志异》之《促织》一文,乃是蒲松龄直接揭露社会现实的名篇。作者在文末评述主人公成名"以蠹贫,以促织富"这一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实在饱含着辛酸的眼泪。可惜现行教材对于"以蠹贫"的注释未能把作者修辞本意揭示出来,掩设了它的深意。教材是这样注解的: [以蠹贫]因胥吏侵耗而贫穷。蠹,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这个注解可能有所依凭。例如清代何垠注《聊斋志异》,对"蠹贫"注作"为吏胥所蠹而贫"。(见于《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新一版,会校会注会评本第489页)教材则进一

    1991年01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不是“涌列”,而是意识流——与李海珉同志商榷

    刘南坚;

    <正> 读了李海民同志的文章《涌列——一种修辞新格新探》(见《修辞学习》1990年第 1期),我有些自己的看法,提出来求教诸位。李海民同志称"把众多的人物、事象排列一起,织成了超常规的并列"为"一种新颖的修辞方法","姑且称之为‘涌列’"。他列举了王蒙的《海的梦》、《布礼》,刘心武的《银河》等一些作品为例,证明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李海珉同志所说的并非什么"新颖的修辞方法",其实这是一种早已出现的创作方法,是意识流的创作方法。意识流,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及后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盛行于本世纪二十一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

    1991年01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佛面不需乱贴金——《〈春蚕〉的语言艺术》质疑

    周年昌;

    <正> 读到《修辞学习》(90年第一期)上陈世俊《〈春蚕〉的语言艺术》一文,颇不以为然。《春蚕》自然是不朽之作,说它"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是与其特定的语言艺术分不开的",自然也不会大错。但这"特定的语言艺术"是什么呢?作者认为茅公"对动词、形容词、反语、镶嵌、借代运用等方面的词语下了推敲的工夫"。真的如此吗?似不尽然。作者先举了这样两个例子: (1)这时候有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正从对岸的陆家稻场上走过,跑到溪边,跨上……桥。 (2)那些女人们看看他戴了那特别大箬帽似的一叠扁,袅着腰,学镇上女人的样子走着,又都笑起来了。(着重号为原文所加)

    1991年01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象征写法与文题照应

    黄佩文;

    <正> 文题照应虽说是对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的基本要求。但对用象征手法写的文章来说,这个要求则尤需强调,因为用象征手法写的文章,往往题目是甲,而文章写的却是乙,如不照应,就是离题,或叫文不对题。比如作文课老师出了个《树木和森林》的题目,有同学就大写个人和班集体的关系。这立意倒是很好,但它始终没跟树木和森林挂上钩,所以不是好文章。因此,文题有无照应,是判别文章是否离题的标准。用象征手法写的文章,题目一般是象征体,

    1991年01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语体转换

    杜永道;

    <正> 从社会语言学看,不同的小说人物由于思想、性格等差异,常常使用着不同特色的通体(style)。《红楼梦》有时采用语体转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的情感,思想,出神入化,耐人寻味。试举例如下: (1)且说贾琏自回家见过众人,回至房中,正值凤姐事繁,无片刻闲空,见贾琏远路归来,少不得拔冗接待。因房内别无外人,便笑道:"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说,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可赐光谬领否?"(《红楼梦》,第十六回) 凤姐在小说中从第一次出场开始,话语就带有鲜明的恣肆、谐谑、机变的色彩,即使在贾母的面前也不例外。这段话却一反常态,带有浓厚的恭谨、谦卑意味。还有,凤姐除认得些常用字外,没什么

    1991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美丽”的美丽用法

    魏鉴文;

    <正> 今年纪念"五四",有一篇独具新意的怀念陈独秀的文章,追述了这位革命前驱的不朽功绩,尤其是拨开了笼罩在陈独秀身上大革命失败后直至1942年逝世期间的是非功过的迷雾:"他在政治上犯过错误,他在人品上却纯洁无瑕。他也许不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但他是一个危难不变其节、生死不易其操的高尚的人,是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威严的人,是一个美丽的中国人。"(《新民晚报》:虞丹《天地英雄气》》) 这儿的"美丽"一词,使人眼睛一亮,耳目一新。历史的尘埃无论如何也遮掩不住陈独秀这位伟

    1991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科研和教学的融合——简评《汉语消极修辞》

    戴婉莹;

    <正> 读了华定仪同志的新著《汉语消极修辞》以后,书名和全书的内容引起我一些想法。现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以求教于大家。一、书名"消极"独辟蹊径修辞学家张寿康在《汉语消极修辞·序》中指出:"这本书是论述消极修辞的专书,给修辞学的研究领域添了新葩,实是可喜的事情。"的确可喜,长久以来,陈望道先生著名的"修辞的两大分野"分出来的挛生姐妹,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她们所受到的待遇却是厚薄悬殊,前者门庭若市,后者门可罗雀。侧重积极修辞手法研究的专著为数可观,而侧重消极修辞手法研究的则寥寥可数。就笔

    1991年01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