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小所;
<正> 神韵是变异修辞的精神特质。变异修辞的精神特质就是给予读者以独特的艺术感觉和艺术魅力。明代陆时雍认为,神韵是艺术化语言的生命和灵魂,是语言审美的最高理想。他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则远,无韵则局"陆时雍对语言神韵的论述充满智睿的闪光。什么是神韵?清代吴陈琰说:"味外味者何?神韵也。简单地讲,神韵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味外之旨。修辞很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空谷遗音.余韵无穷,使读者"妙悟"。修辞的"韵"就是指语言中流动的生气和盎然的韵味,它是语言活的精神。在先
1991年01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林其琰;
<正> 按照刘勰自叙:"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序志》)可见一部《文心雕龙》就是讲如何用心作好文章的专著。要作好文章,离不开修辞,《文心雕龙》也有相当的篇幅讨论它,其中
1991年01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马承科;
<正> 辩护词(亦称辩护状),是辩护人在法庭辩护过程中,根据事实和法律,发表旨在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和破告人合法权益的辩护言辞。它富有论辩性和论理性。这决定了它有一些独具的语言特点:辩护词是在法庭的论辩中,以确凿的事实驳斥错误的事实,以正确理由反驳谬论,以正确的法律条文适用纠正不正确的法律条文适用,从而使案件得到正确的处理。辩护词常用依事论理和依法论理的方法来阐明辩护理由,说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道理。因此,辩护词对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有较高的要求。辩护词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991年01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陆稼祥;
<正> 前段时间,"语修结合"问题的讨论,灼手可热;我却一直不想发表意见,总觉得结合也好,不结合也好,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爱好行事,不必相强。科学研究只有真实地探讨客观真理才会有结果,来不得半点虚假与勉强,更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于是我保持沉默。最近,突然想到,如果客观现象本身需要结合起来研究,那就得结合,否则就会影响研究。
1991年01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陆文耀;
<正> 我曾在上海长宁业余大学85级秘书专业班作过语法修辞结合教学实验,虽只一学年,但总是实践过了,有实际体会,写出来供讨论时参考。我在进行语修结合教学时是把词汇也结合进去的。实际是词汇、语法、修辞的三结合。我以词汇、语法为经,以修辞为纬,把修辞的基本知识穿插在词汇和语法的知识系统中,即先讲词汇、语法的基本规律,再讲如何正确运用(判别正误),后讲交际中的超常运用。当时我未看到吴士文、冯凭二位主编的《修辞语法学》,但后来经对照,似乎我比它多讲了些词汇、语法的基本知识。
1991年01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邹光椿;
<正> 语法规律十分呆板,象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符合它的语言现象,似绿灯下车辆直通无阻;违反它的,似在红灯底下,谁也别想越过警戒线。艺术化语言却象安上警灯的享特警车呼啸着,直闯红灯。语法规律有一条规定:述宾(或动宾)应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这是从语义角度说的,述语动作是能够施加到宾语身上,宾语代表了承受动作的事物。符合这条规律开绿灯,如吃饭、吹喇叭、发表演说",不符合这条规律挡在红灯外,如不说"抱着祖国、收获幸福"等等;但这仅就常规性的语句而言,艺术化语言则经常在闯红灯: (1)难道不是你抱着、摇着我的祖国, 使她成长在阳光里,直到今天……(《李瑛抒情诗选》134页)
1991年01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吴荣洪;
<正> 在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和修辞存在各自为政、互不搭界的弊病,教语法不联系修辞,教修辞不结合语法。这样一来,语法与修辞的教学索然寡味,缺少实用价值。无怪乎,有学生说,语法和修辞学不学不要紧,照样说话、写作文。问题的症结何在?愚以为在于教学中没有把语法和修辞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将二者联系起来,"熔一炉而治",实在是必要的。记得在教学"合成词"的语法知识时,只是告诉学生几种构成合成词的方式,没有联系修辞,教学
1991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左思民;
<正> 和其他类型的会话一样,电话交谈一般也由开端、本体和结尾三个阶段组成。电话沟通语就是位于交谈开端阶段的起沟通信道作用的话语。谢格洛夫(Schgeloff)曾发现一条普遍规律,即在美国电话交谈时先说话的总是接电话的一方。这条规律在中国是否成立,因无详细的调查,不敢断定,但如果说接电话的人先说话的现象最为普遍,则是不会错的。据此可知,中国人在电话交谈的开端,控制交谈的一般也不是发话人,而是受话人。电话交谈的启动方是发话人,他的交谈对象是预先确定的,因此,在电话接通以后,他的第一个
1991年01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王文强;王国娟;
<正> 在高晓声小说里,经常出现一种被人称为"作家与人物混合重唱"的话语现象。作家本人把它叫做"跳跃","就是把主观的东西跟客观的东西互相交换.一会儿写主观,一会儿写客观。"(《生活、思考、创作》39页)它引起过评论家和读者的广泛注意。有同志曾从社会心理学和艺术学的角度进行讨论述;本文想从语言修辞、叙述学角度作一点探究,希望得到同志们教正。我们觉得,作为一种独特的叙述手段,高晓声小说重唱现象的实质,在于叙述者和人物叙述视角(外视角和内视角)的重合和转换。请看: 兴大摇摇头,不愿再听下去。女儿造反了,
1991年01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吴艳;
<正> 在台湾电视连续剧《情义无价》中,钟凯强为了要奶奶拿钱帮他顶下一家舞厅,竭尽讨好之能事。奶奶看穿了孙儿的用意,就笑着说: (1)我知道你在念大学时,学的就是哄人专业。祖孙俩沉浸在相互满足的融洽气氛中。众听周知,没有哪一所大学设有哄人专业,钟老太太说孙儿学的是哄人专业,只是追求一种与当时情景相谐的表达效果。既然这种用法是为了获得一种表达效果,那我们不妨把它作为一种新的辞格来看待。逻辑把在现实中不包括任何分子的类叫做空类,例如"神仙、魔鬼、飞马、永动机等,我们姑且把上述这种出于表达需要而临时设立空类的手法称之谓"空设"。下面就空设的适用范围、存
1991年01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周文定;
<正> 近年来,上海《文汇报》很重视使用双关来提高新闻语言的表达效果。这家报纸的实践表明,双关这个古老的修辞格在新闻领域有了新的发展。分合双关就是双关家族的一名新成员。双关语的重要特征是同一词语兼有两种意思。按理,不同词语具有两种不同意思,这是不能叫作双关语的。有的修辞学著作就明确地指出:"双关就是有意识地使用同一个词或同一句话,在同一上下文中,兼有两层意思。"这里强调了双关语的同一性,就排斥了不同词语作双关语的可能性。可是语言现象又是很复杂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不同词语也可以构成双关。这里所说的特定条件,指的是这样一些语素:它们合起来可以组成一个
1991年01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杨世俊;
<正> 《语文学习》1989年第5期《名作指瑕二例》中说鲁迅《藤野先生》中的"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徘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是病句,"犯了概念上的错误",因为"成群结队只能是个体的集合,而‘速成班"则是集体概念"。我以为这种分析只是机械地着眼于逻辑,而未从修辞方面去考虑。其实鲁迅在这里运用的是借代辞格中的一类——用群体代替个体,即用"速成班"代替"速成班的学员",从而达到了修辞和逻辑上的统一,并未犯概念上的错误,因而不能说是病句。用群体代替个体,这种借代许多修辞著作都未提及,其实在语言交际中是经常遇到的。例如: (1)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
1991年01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史荣光;
<正> 说话人讲述事情的时候,故意巧妙地将事情说错,将道理讲错,这种修辞方法,我们称它为巧错。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相声"关公战秦琼",就是我们说的"巧错"。关公、秦琼二人都武艺超群,但前者是三国时期的人,后者是唐代人,让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厮杀,这是作者故意作如是错误的安排。"武艺超群",是巧错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可信部分。"不是同时代人",则是其错误部分。这种修辞方法要突出一个"巧"字,即巧妙地运用错误。巧错有三类。 (一)事实上的巧错。例如: (1)陶秀才你发昏来你发昏,/这点小
1991年01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袁本良;
<正> 散文同诗歌一样具有双重的美学特质,不仅有意象的美,还应该有形式的美。《独白》这篇散文,正因为具有一种匀称回环的形式美感,读来令人浃齿留津。匀称,主要表现为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便是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理论中所说的"建筑美"。《独白》从结构上看分为三章。三章的篇幅是大致均衡的,它们的句数分别是18/18/21。进一步统计一下文中各句的字数,我们得到这样的结果:
1991年01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谢书鹏;
<正> 研究《红楼梦》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不仅可增加阅读的乐趣,更能帮助理解小说的思想意义。最早指出《红楼梦》用这种手法的是曹雪芹自己。第一回说:"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故曰‘甄士隐’云云。……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故曰‘贾雨村、云云。"《红楼梦》中用谐音双关的很多,其在人名中就用得很别致。乍看起来,不过是极一般的人名地名,却寓意深刻,妙趣横生。如果囫囵读之,不
1991年01期 32-3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刘效武;
<正> 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笔者近日重读原文及赏析文章,觉得有关文章不少,但从修辞角度分析这一名篇的却不多。本文想就这篇的语言艺术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宋代以后,研究《岳阳楼记》的文章大都认为它是篇写景散文,因全文三百六十八字,"写景"占了很大篇幅。游记之类的集子往往将此文编入。但只要了解《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恐怕说它是写景散文,未免失之偏颇。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谈及滕子京修岳阳楼的心态和意图: "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凭阑
1991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王中和;
<正> 王志方同志的《修辞教学中的逻辑分析》(《修辞学习》1989年第3期),实际上是部分地借用了欧拉图解法来分析复合修辞格的结构。用简明的形象图示来分析问题,有利于修辞教学,这是首先要肯定的;但能否称之为"逻辑分析",分析得是
1991年01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徐福汀;
<正> 现行高中教材所选《聊斋志异》之《促织》一文,乃是蒲松龄直接揭露社会现实的名篇。作者在文末评述主人公成名"以蠹贫,以促织富"这一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实在饱含着辛酸的眼泪。可惜现行教材对于"以蠹贫"的注释未能把作者修辞本意揭示出来,掩设了它的深意。教材是这样注解的: [以蠹贫]因胥吏侵耗而贫穷。蠹,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这个注解可能有所依凭。例如清代何垠注《聊斋志异》,对"蠹贫"注作"为吏胥所蠹而贫"。(见于《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新一版,会校会注会评本第489页)教材则进一
1991年01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刘南坚;
<正> 读了李海民同志的文章《涌列——一种修辞新格新探》(见《修辞学习》1990年第 1期),我有些自己的看法,提出来求教诸位。李海民同志称"把众多的人物、事象排列一起,织成了超常规的并列"为"一种新颖的修辞方法","姑且称之为‘涌列’"。他列举了王蒙的《海的梦》、《布礼》,刘心武的《银河》等一些作品为例,证明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李海珉同志所说的并非什么"新颖的修辞方法",其实这是一种早已出现的创作方法,是意识流的创作方法。意识流,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及后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盛行于本世纪二十一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
1991年01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周年昌;
<正> 读到《修辞学习》(90年第一期)上陈世俊《〈春蚕〉的语言艺术》一文,颇不以为然。《春蚕》自然是不朽之作,说它"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是与其特定的语言艺术分不开的",自然也不会大错。但这"特定的语言艺术"是什么呢?作者认为茅公"对动词、形容词、反语、镶嵌、借代运用等方面的词语下了推敲的工夫"。真的如此吗?似不尽然。作者先举了这样两个例子: (1)这时候有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正从对岸的陆家稻场上走过,跑到溪边,跨上……桥。 (2)那些女人们看看他戴了那特别大箬帽似的一叠扁,袅着腰,学镇上女人的样子走着,又都笑起来了。(着重号为原文所加)
1991年01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黄佩文;
<正> 文题照应虽说是对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的基本要求。但对用象征手法写的文章来说,这个要求则尤需强调,因为用象征手法写的文章,往往题目是甲,而文章写的却是乙,如不照应,就是离题,或叫文不对题。比如作文课老师出了个《树木和森林》的题目,有同学就大写个人和班集体的关系。这立意倒是很好,但它始终没跟树木和森林挂上钩,所以不是好文章。因此,文题有无照应,是判别文章是否离题的标准。用象征手法写的文章,题目一般是象征体,
1991年01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杜永道;
<正> 从社会语言学看,不同的小说人物由于思想、性格等差异,常常使用着不同特色的通体(style)。《红楼梦》有时采用语体转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的情感,思想,出神入化,耐人寻味。试举例如下: (1)且说贾琏自回家见过众人,回至房中,正值凤姐事繁,无片刻闲空,见贾琏远路归来,少不得拔冗接待。因房内别无外人,便笑道:"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说,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可赐光谬领否?"(《红楼梦》,第十六回) 凤姐在小说中从第一次出场开始,话语就带有鲜明的恣肆、谐谑、机变的色彩,即使在贾母的面前也不例外。这段话却一反常态,带有浓厚的恭谨、谦卑意味。还有,凤姐除认得些常用字外,没什么
1991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魏鉴文;
<正> 今年纪念"五四",有一篇独具新意的怀念陈独秀的文章,追述了这位革命前驱的不朽功绩,尤其是拨开了笼罩在陈独秀身上大革命失败后直至1942年逝世期间的是非功过的迷雾:"他在政治上犯过错误,他在人品上却纯洁无瑕。他也许不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但他是一个危难不变其节、生死不易其操的高尚的人,是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威严的人,是一个美丽的中国人。"(《新民晚报》:虞丹《天地英雄气》》) 这儿的"美丽"一词,使人眼睛一亮,耳目一新。历史的尘埃无论如何也遮掩不住陈独秀这位伟
1991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戴婉莹;
<正> 读了华定仪同志的新著《汉语消极修辞》以后,书名和全书的内容引起我一些想法。现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以求教于大家。一、书名"消极"独辟蹊径修辞学家张寿康在《汉语消极修辞·序》中指出:"这本书是论述消极修辞的专书,给修辞学的研究领域添了新葩,实是可喜的事情。"的确可喜,长久以来,陈望道先生著名的"修辞的两大分野"分出来的挛生姐妹,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她们所受到的待遇却是厚薄悬殊,前者门庭若市,后者门可罗雀。侧重积极修辞手法研究的专著为数可观,而侧重消极修辞手法研究的则寥寥可数。就笔
1991年01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