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335793

  • 论语境的功能及实现

    王建华

    本文主要讨论语境的功能问题。指出,语境的功能是与其结构相对应的,具有层次性、交叉渗透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语境功能的实现还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主要指语境本身的隐显程度、关联程度以及语用主体的背景知识和搜寻语境的最佳关联的能力。

    2003年02期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 论汉语委婉语的时代变异

    尹群

    本文对汉语委婉语的时代变异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各个时代不同的委婉对象、不同的委婉语构词和委婉语与生俱来的更新替代特性,促使汉语委婉语处在不断淘汰、生成和替代的有机发展过程中,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社会文化在语言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003年02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学生古今汉语词典》

    <正> 《学生古今汉语词典》(胡裕树任顾问,董达武等主编)已由汉语古词典出版社于2001年12月出版。该词典古今兼收。囊括所有各版本中学语文教材,标明词性,针对学生语言运用中易弄错的词语的

    2003年02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隐喻认识论

    陈浩

    本文对隐喻认识论的有关研究作了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对隐喻的发生和隐喻的认识性质作了初步探讨。

    2003年02期 9-10+2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有”字句中的预设

    蔡玮

    “有”字句中的兼语一般公认为无定的。但在日常交谈语体中,尤其是其书面形式——戏剧人物之间对白里,动词“有”可以带特指人称代词作定指兼语。从语用学的预设理论研究带定指兼语的“有”字句发现,此种句式蕴涵丰富的预设,并表现出自己的一些特色:如相对预设表现为连接预设中的因果预设、条件预设、转折预设等。“有”字后所带的定指兼语是整个语句的静态焦点,并伴有逻辑重音。

    2003年02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宗廷虎修辞论集》

    <正> 《宗廷虎修辞论集》已由吉林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初出版。该书集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宗廷虎有关修辞学研究的论文三十多篇,39万字左右。这些论文由宗氏从事修辞学研究数十年所发表的200多篇论文中精选出来,内容包括修辞学理论、

    2003年02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语体:能力平面的现象

    霍四通

    学界常根据齐姆斯基关于能力(competence)和行为(performance)的区分把语体看作行为平面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句型和文体的对应、新语体的产生和语体的选择等现象的分析,初步论证语体应该也是能力平面的现象。这个假设进一步确立了语体学作为语言学下位学科的学科定位,对于语体的分类、语体的交叉渗透、语体的演变等语体学基本课题的研究都很有意义。

    2003年02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辞规的理论与实践》

    <正> 《辞规的理论与实践》(胡习之著)是二十世纪后期汉语消极修辞学的一本力作,已由中国文史出版

    2003年02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亨德森的经济文本修辞观

    吴海荣

    本文以Willie Henderson的两篇论文为例,介绍其基于语体文体修辞学的经济文本多层次结构分析法及经济文本修辞功能观。

    2003年02期 16-1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从统计分析看“简约”与“繁丰”的修辞特征及其风格建构的原则

    吴礼权

    本文对同性质同内容的两篇散文的比较、统计分析,从词语运用、句式运用、修辞文本建构三方面,以数字化论据归纳出简约与繁丰两种风格的修辞特征,并由此推衍出这两种风格建构的基本原则。

    2003年02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张少云

    <正> 西方的隐喻研究历史悠久,其传统大致可归结为两种:一是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派,二是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雪莱和柯勒律治等为代表的浪漫派。亚氏把隐喻界定在词汇层面,认为“词分普通词、外来词、隐喻词、装饰词、创新词、延伸词、缩略词和变体词”,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它物,这个词就变成了隐喻词,其应用范围包括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和彼此类推。其中类比型隐喻最接近现代意义上的隐喻。古典修辞学派秉承他

    2003年02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列日学派的辞格理论

    王德福

    <正>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受法国“新修辞学”以及诗学、哲学思潮的影响,比利时国内活跃着两个研究修辞学的流派:一个以布鲁塞尔为中心,核心人物是Ch·皮尔曼(Chain Perelman)和L·奥勃里科茨一泰梯卡(L·Obrechts—Tyteca),他们把逻辑学上的推理技术引入修辞学,二人于1958年出版了合著。他们这个学派被冠之以“新修辞学学派”(New—Rhetoric)。大约与此同时,另一个学术团体以标举“诗学与修辞学”为特色,以比利时的列日大

    2003年02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修辞格位、修辞格变体和修辞格作品——关于修辞格本质即同一性的再思考

    张宗正

    <正> 笔者在《关于修辞格本质即修辞格同一性的思考》一文中变到,修辞格具有抽象性,变异性和生成性。就修辞格具有抽象性来看,通常说的辞格实际上是“格位”。“格位”是依据音位理论的思考方法而提出的概念。“格位”存在于在思维结构层面上。每个具体的“格位”,都是一组区别于其他格位的思维结构特征。这就是各辞格的本质特性,各辞格的内在规定性,对外表现为各辞格的排他性。每个“格

    2003年02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隐喻研究的热点问题

    彭增安,吴云

    <正> 隐喻长期以来都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即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人类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隐喻的本质就是一个概念域(来源域)向另外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的映射,它是人类在理解和认识周围客观世界时感知和形成概念的一种工具。由于对隐喻本质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当今隐喻研究

    2003年02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简论常规隐喻

    许梅莉

    <正> 二十年前,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谈到隐喻,还只是把它当作文学写作的一种修辞手段,即是一种辞格。而在最近二三十年的西方学术界,对隐喻研究倾注巨大热情的不仅有修辞学家,而且也有许多的哲学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最大的要数拉柯夫(Lakoff)和约翰逊(Johonson)。他们合著的《我们所依存的隐喻》是一本很有价值的著

    2003年02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自骂:一种言语策略

    江结宝

    <正> 对于“骂”或“詈骂”,《辞源》释为“以恶语加人”;《辞海》释为“以恶言加人”;《现代汉语词典》释为:“(1)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人,(2)斥责”。这些权威性的解释都认为骂的对象是他人,其实并不尽然,有些场合人们也骂自己。人们自骂,有种种动机,分

    2003年02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简论网语的衍生原则

    蒋悦飞

    <正> 网上的语言世界是一个呼吸着自由空气和充满着灵感的语言世界。在这里,没有语言规范化的约束,不管你的想象有多荒诞、多离奇,只要你所创造的语词能够被网虫们所接受。它就可以在网上大行其道。而且往往是越胆大、越超出常规的语词就越能赢得网民的欢心,越能衍生。

    2003年02期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的”字隐现的制约因素

    徐阳春

    <正> 《修辞学习》(1997年第6期)发表了黄忠廉、许萍先生的《汉译偏正结构中“的”字最佳用量探析》。文章对汉语偏正结构中“的”字用量作了统计,认为一个偏正结构中“的”字的最佳用量是一个,并指出应加强定语与“的”的关系研究,寻求规律,提供可操作性指导。本文拟讨论结构助词“的”字隐现的制约

    2003年02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逆谐:一种时尚表达

    施春宏

    <正> 逆谐指的是要想描写高尚的、美好的、庄严的东西,却通过低俗的、粗陋的、谐噱的表达来显示;或者在表达高尚的、美好的、庄严的内涵时却附之以低俗的、粗陋的、谐噱的内容。反之亦然。这是惯常语言表达中的另类表达。目前,反向表达似乎成了时髦,尤其是网络语言、校园语言中。这便使逆谐的手法大行其道。风气所至,连向来严肃的报刊也常常借

    2003年02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拟人的审美价值

    吴俊

    <正> 拟人是比拟修辞手法的一种,又称“人格化”:它是凭借想象,把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加在所描述的事物上,像描述人似的对它们加以描述。拟人是文学惯常使用的修辞手法,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拟人能够成功地创造主客体融合的艺术境界拟人的特点在于“拟”,即把客观的事物当成人,这样就创造了一个主客体交融的艺术世界。拟人这一审美功能的实现在于移情。移情说的创导者立普斯认为,在审美移情中,主体“并不是面对着对象或和对

    2003年02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汉字的修辞性能

    王泓

    <正> 众所周知,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文字是为记录语言而产生的,它是语言书面的形式。至于汉字和修辞的关系,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修辞方法的运用和修辞效果的获得都是基于汉字自身的特点。因此,论述汉字的修辞性能,应从分析汉字的自身特点入手。 第一、汉字具有以形表意的特点。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惟一具有表意特点的

    2003年02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围城》述补式超常搭配小议

    赫琳

    <正> “‘变异’是文学语言的实质,没有变异就没有文学语言。”钱钟书《围城》从诸多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文学语言的范例。本文拟从句法结构入手,探讨《围城》述补式超常搭配的特色, 一、述补式超常搭配多为补语超常 “超常搭配是词语与词语之间的特殊组合,一般都是由前后两部分组合起来,构成句法结构上的各

    2003年02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以玉称人:古代社交中别具一格的尊称

    萧世民,康旭平

    <正>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非常讲究礼仪。古人在社会交往中,称呼他人时,一般都不直呼对方的名字,而是极有礼貌地以尊称称之。这种尊称大致有三种方式:1、称对方的字或号。2、在一般称谓前加一个“尊”、“贤”、“令”、“贵”字。3、用一些专门的,但又通用的尊称,比如“父”、“子”、“公”、“先生”、“足下”、“大人”、“丈人”、“君”、“长者”、”官”及“官人”等等。除上述方式外,还有一种别具一格的尊称,即以

    2003年02期 40-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汉语修辞专题研究史的一部力作——读冯广艺《汉语比喻研究史》

    严小香

    <正> 比喻是最为常见的修辞格之一,它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相应的,有关比喻的研究也是古往今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这样,从历时的角度系统整理、研究各种的比喻理论的发展,就显得很为必要了。冯广艺教授新著《汉语比喻研究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即为这方面的拓荒之作。该著内容翔实、材料丰富、史论结合,蔚为大现。 在《汉语比喻研究史》中,作者以“历时”为经,“共时”为纬,全面地评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比喻学

    2003年02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词汇修辞:一种动态研究——评介林万菁《语文研究论集》

    宗廷虎,张春泉

    <正> 新加坡语言学家林万菁博士所著《语文研究论集》(新加坡莱佛士书社,2002年)作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丛书之一而问世。该著十分注重“华语”的词汇修辞研究。作者对有关“新加坡华语”的词语使用及其变异规律的观察、描写、解释,明确告诉我们,对词汇作修辞上的探讨,尤其是对词汇修辞的动态研究大有可为。 《语文研究论集》(以下简称“论集”)的动态研究

    2003年02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十年一剑 体大思精——评郑颐寿主编《辞章学辞典》

    赵毅

    <正> 《辞章学辞典》,主编郑颐寿,副主编林大础,三秦出版社2000年出版。辞典共收入辞章学词目5000余条,洋洋百万言。仅从篇幅看,它也是辞章学领域一部分量较大的著作了;而其体例上的条分缕析与取舍精当,更见编纂者在辞章学研究上的功力。 辞典的“分类目录索引”显示,所收5000余条词

    2003年02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广告语中的数字美

    付伊

    <正> 公元前五世纪的数学家鲁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虽然曾有广告人说:在广告传播中,数字是最不具有联想性和内在意义的符号。其实,巧用数字,会给受众带来美的享受,从而达到广告效应。本文尝试探讨广告语言中数字词的美妙运

    2003年02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吃文”是“飞白”辞格吗——与郑子瑜先生商榷

    孙书杰

    <正> 郑子瑜先生在其《中国修辞学史稿》中引上述文字后评道:“这是论述‘飞白’辞格产生的原因。所谓‘吃文’,就是用白字,也就是《后汉书·尹敏传》所说的‘别字’。用白字有两种情形:一是口吃,如汉高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周昌廷争之云:‘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另一种是明知其误却故意仿效,

    2003年02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从鲁迅的语言风格看文学修辞的美学意义

    李震

    <正>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问题,是文艺美学中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一般认为,由语言文字所构成的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同样也奠基于文学语言的结构方式。因而在对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分析中,文学的语言层面是分析的起点。文学语言的艺术表现显然并不能单纯从某一固定的语言形式出发去分析,因为关心某种语言形式本身是一般语言学研究的问题。因而对文学语言的鉴赏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情

    2003年02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同例异格辨——“避讳”与“婉曲”

    吴土艮

    <正> 陆稼祥、池太宁两位先生主编的《修辞方式例解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以下简称《例解词典》)用例证详解134种修辞格,每种部从定义、特点、作用、分类四个方面加以解释。这部词典突出“例解”,每种辞格都用丰富翔实的范例来加以解释,古今兼容,“既帮助理解.又可供鉴赏”,因此“这是一部切实有用的工具书,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用价

    2003年02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