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335931

修辞与话语分析

  • 对偶性与转喻的理解和表达

    徐盛桓;

    转喻是语言运用中比喻修辞表达式的两大类之一。本文用对偶性研究转喻的理解以及其表达。转喻有表达功能和认识功能,它的理解及表达是靠部分整体关系运作的。把它用作语言运用工具时,把喻体、本体作为一个系统,喻体是系统里的一个生成元,在主体的意向性和境况意识的主导下,生成元通过在系统内外的信息交流、筛选、重组,生成一个复杂整体,即目标本体的内容,这就达成了转喻的理解。这时喻体与目标本体是等价的、异质同构的,实现转喻中的喻体同本体的对偶性。运用转喻做表达,表达者以自己心目中的表达对象当作本体,通过以上的反方向推导,获得一个喻体。

    2021年02期 No.224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 隐喻继承理念下的“像X一样A”的限制研究

    王治敏;赵慧周;

    本文通过汉语科技、报刊、文学、微博四个领域的BCC语料,考察了"像X一样A"的源域和喻底特征的分布及限制规律,提出了喻底特征的辐射模型,并给出了喻底特征A的优先排序。研究发现隐喻的源域词语是有限的,X和A存在多对多的关系。隐喻遵循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方式,特别注重拿人类自身作比,然后再推及自然环境、物质、动物。源域X以双音节名词为主,主要来自【人类】【人工物】【自然现象】【动物】【植物】【抽象】等类别,【人类】【人工物】【自然现象】占据全部源域的80%。喻底特征A也以双音节为主,绝大多数A是正向积极的形容词。同时本文还发现隐喻映射不仅仅发生在不同的概念域之间,同一个概念域的小类之间也可以实现隐喻映射。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人们使用隐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而是使目标域继承源域的喻底特征。

    2021年02期 No.224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否需要分析多模态语法?

    张德禄;赵静;

    本研究通过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是否需要分析多模态语法的问题。根据语法的特点,本研究指出,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是否需要分析语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1)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目标; 2)相关模态或符号系统的特点; 3)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特点。之后本文用实例说明了多模态话语组成模式,最后提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具体步骤。

    2021年02期 No.224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 动素名词的概念转指及语义演变路径

    贺天琪;刘美君;何洪峰;

    词汇语义是修辞的重要考量,也是建构语篇的基本要素。词的语义构成往往牵涉到语素相互结合的互动演变。动素名词,是指由两个动语素组合而成的名词,其组构成分与整体结构异质。本文从认知概念结构角度,探讨动素名词的语义演变路径及动因。其词义形成包括3个阶段:语素义组合或融合为动词义;动词义经事件概念结构转指为名词义;名词所指范域变化。动转名是其中的核心步骤:在语篇建构过程中,基于事件概念结构所产生的转指是动转名的认知理据,又分为事件指涉及参与角色凸显两类。事件本身可基于指涉需要而名词化,成为指涉对象或事件名称;不同"事件"结构带有不同的显著论元(语义角色),也可能凸显为名词义。动素名词大多倾向于转指其事件结构中的显著成分,这些成分在句法上与动词高频共现,在语义上表达侧重属性。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概念结构理论,辅以框架语义学原理,对动素名词的语义转变作出深入剖析和解释。

    2021年02期 No.224 3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法律语言研究

  • 主持人语

    王振华;

    <正>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适用语言学(appliable linguistics),不仅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有一种社会担当——社会解释力(social accountability);不仅用于分析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规律,而且用于解释不同领域因语言导致的问题,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语言学方案;不仅因循语言学固有的研究方法,而且积极借鉴和吸纳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关注语言本体的内容,

    2021年02期 No.224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高危话语与极端活动:基于评价性语言的心理实现性讨论

    王振华;李佳音;

    高危话语往往导致极端活动。研究高危话语的特征有利于预防极端活动的发生。本文结合心理学对情感的研究,从情感态度出发,依据评价理论的心理现实性,提出了言语行为—情感—身体行为互动模型。我们认为,评价理论应用于分析高危话语以及预警极端活动,是以模型中的言语行为为出发点,揭示言语所传达的情感态度,由此预测可能发生的身体行为,从而对危害性社会行为进行预警监控。本文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危话语的评价特征,并提供了预警极端活动的措施。

    2021年02期 No.224 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白话法言法语:解包庭审话语中的名物化语言

    刘承宇;汤洪波;

    通过对庭审话语中的法律术语名物化、无标记名物化、"NP+‘的’+V"名物化、外壳名词、"V+的"名物化等五种名物化的分析,本文发现,庭审话语中的名物化既能浓缩语篇语义,使语篇变得更为正式和简洁,也会使语篇语义变得抽象模糊,增加理解难度。基于"简明法律语言运动"的核心理念,本文认为庭审话语不仅应具有法律语言的专业性,同时也应成为普通大众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大众化"语言,因此需要将专业的名物化进行"白话";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公诉人、律师等专业人士有必要采用解释、重述、白话等话语策略,对这些"法言法语"进行"解包",使其成为"通俗化"的语言,以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

    2021年02期 No.224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法庭自我识解与身份构建研究

    崔玉珍;

    身份构建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但学界对自我身份构建及其构建动因仍缺乏深入探讨。文章对我国法庭话语中庭审主体如何通过自我识解实现自我身份的构建及其构建动因进行分析。基于自我识解的定量考察,文章首先指出庭审主体基于交互站位的"相似与差异"关系、自我站位的"前置与后置"关系自我构建了两组身份对:机构身份与非机构身份、群体与个体身份。法庭的自我身份构建体现明显的主体差异:1)非机构身份的自我构建呈现出主体对默认机构身份的有序偏离; 2)非机构身份"我们"和"我"呈主体分化。文章进而提出主体自我身份构建的差异本质上是权势压制下庭审主体选择不同话语策略的结果,包括身份调整策略、隐性对抗策略和对话扩张策略。

    2021年02期 No.224 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 普法叙事体中的视觉时间表达

    杨翕然;

    案例及示例是普法教育、宣传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普法材料应用漫画等平面多模态视觉叙事体进行案例叙述或示例展现,可视为一种以多模态形式呈现的积极修辞手法。本文选取普法材料中视觉叙事的时间表达为研究对象,在平面视觉叙事结构的框架下综合标注并分析普法多模态叙事体构建时间使用的视觉要素,更为系统地研究和评估多模态普法宣传材料对叙事的视觉构建。经过对实际普法材料中视觉叙事的分析,可知其较少运用分镜内的时间视觉表达,较为简单的视觉叙事结构体现了其辅助消极修辞的功能。

    2021年02期 No.224 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 版权声明

    <正>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支付的稿酬已含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作者不同意网络传播,请在投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2021年02期 No.224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