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望道;
<正> 今天复旦大学召开纪念《修辞学发凡》出版三十周年座谈会,我很高兴。这是因为,《发凡》与复旦大学的关系特别深。《发凡》中提到的许多人,如刘大白、邵力子等人,当时是复旦的先生;我的小弟弟陈致道等,当时是复旦的学生,他们都为《发凡》出过力。例如《发凡》的修改就有他们的贡献在内。就以"引用"格的定义来说,经过大家的
1982年04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张志公;
<正> 望道先生在世的时候,我曾经有机会向他当面请教,不过机会不多。心里有句话一直没有说过,那就是:在修辞学研究方面,还有其他许多方面,我是他的私淑弟子。我想与会的同志都知道这四个字。不过这是一个比较陈旧的说法了,也许有的年轻同志不大熟悉。"私"就是大公无私的"私",私下、私自的"私","淑"就是三点水加一个伯父叔父的叔。私淑弟子就是没有从
1982年04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胡裕树;
<正> 《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的最大功绩是什么?我们认为它的最大功绩是建立了我国修辞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这个修辞学体系比较全面系统,而且正如刘大白先生在《发凡》序言中所评价的,它既兼顾文言文修辞,又兼顾白话文修辞,一反当时排斥白话文,认为白话文不能修辞的偏见,有它的历史意义。现在我们重新来评价这个体系,仍然认为它既有比较完备的修辞理论,又有概括力较强的修辞规律,有它的重要价值。它的修辞理论中,既有修辞学对象、任务、功用的探讨,又有关于题旨情境的论
1982年04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郑逸梅;
<正> 《修辞学习》杂志社约我谈谈修辞。修辞是语言学的一门学科,我对于此道,是个门外汉,怎能谈呢?勉强应付一下,向鲁迅先生学步,鲁迅先生有《门外文谈》,我就来一个"门外辞谈"吧! 文章写得好,当然要读书多,积理富。书读得多,把基础打结实,那是唯一要点。理自哪里来,那是生活体验中日积月累而得,不是凭空的,一切务须从实际出发。有了以上的条件,然后涉笔为文,便有充实的内容,通达的辞句。但这样的文章,还得升华一下,从审美方面下些功
1982年04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苍舒;
<正> 诗歌之所以极能感人,容易记忆和背诵,而且经得起咀嚼,余味无穷,就在于语言的精炼、准确、鲜明、形象,特别能给人以一种艺术的享受。而这一切恰恰是修辞的效果,可以说修辞是诗歌的生命。作者为了巧妙地表达思想(包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使表达效果理想化,在创作构思中,在遣词方面,必须严格地精选出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并且严格地把这些锤炼过的词语组成诗歌的语言和表现形式,这样他们就要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果说,好的诗歌能扣人心扉,唤起读者的同感和共鸣,那么,就因为各种修辞手法,到了作家手中,成了巧妙的表现手法的缘故。而从诗歌的欣赏者来说,
1982年04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范力;
<正> 句群是现代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引起国内语言学界的重视,成为语言学、修辞学工作者教学和研究的新课题。当前,关于代表句群这个概念所用的名称术语比较多,究竟用哪一个比较好的问题,我想在教学和研究的实践中,根据名称术语要明确简洁的要求,各自会加以选择取舍,逐步趋于一致的,本文不准备来谈论。什么叫句群?句群和复句特别是多重复句有什么区别?句群和段落有怎么样的关系?关于这些问题,本文想做些分析说明。
1982年04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朱文献;
<正> 在"大跃进"年代,有这样一首民歌: 玉米稻子密又浓, 遮天盖地不透风, 就是卫星掉下来, 也要弹回半空中。张静先生在《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一书(198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中说:"这是通过‘玉米稻子密又浓’的夸张,有情有景、绘声绘色地歌颂了丰收、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在农业战线上所取得的巨大胜利,歌颂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和社员群众喜悦振奋的精神面貌。"(见262页)这样的分析,笔者不敢苟同。
1982年04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胡奇光;
<正> 我国古代诗人历来是重视炼字的,往往把经过精心锤炼的字眼叫"响字",或叫它"活字",或叫它"健字",甚至还称之为"诗眼"呢! 为了更好地探索炼字的艺术,我们先比较两个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只到穆陵西。从语法结构上看,两句完全相同,但两句的"谓词"却用了不同的词儿。前一句是王安石的《夜泊瓜洲》诗里的佳句。众所周知。句中的"绿"字,是一个经过精心锤炼的字眼。后一句出自刘长卿的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本来嘛,春到人间,自然遍满大地,而刘长卿偏说:"只到穆陵西。""到"字用得看似无理,实则妙绝。这与王之涣的诗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出塞》)里的"度"字异曲同工,也是一个炼字。
1982年04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董树人;
<正> 张弓先生是我国修辞学界久富盛名的老专家,早在一九二六年,他就出版了修辞学专著《中国修辞学》。此书由天津南开华英书局出版。由于当时印数有限,而且时间又早已过了半个世纪之久,很多研究修辞学的人想见到此书而
1982年04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姜剑云;
<正> 一个单句通常由几个词语组成,一个复句至少由两个分句组成。组成一个复句的几个分句,组成一个单句的几个词语,在语意上往往有主次轻重之分。如何突出语意重点,使人一看就知道,一听就明瞭,这是每一个说话和作文的人应当加以注意的问题,这是修辞学必须加以研究的课题。汉语中有些句子,基本意思大致相同,但语意重点却各不相同。例如: (1) 我们打败了敌人。 (2) 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3)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这三个句子,表达的是同一个基本意思。乍看起来,它们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在表达上却有微殊。这"微殊"主要表现为语意重点的不同:(1)、(2)两句突出的重点是"我们",而第(3)句突出的却是"敌人"。进一步加以辨察,则(1)(2)两句之间也略有差异:第(2)句用"把"字将表示受事的名词("敌人")
1982年04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良凌;
<正> 《庄子》一书虽是哲学著作,语言文字却汪洋恣肆,生动形象,是千古流传的优美的散文名篇。庄子不仅是运用语言艺术的高手,而且也总结了一些如何运用语言的理论,在先秦诸子论修辞中独具一格。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二。第一,反对虚矫浮华之词庄子在批评各学派之间无休止的辩论时,曾说过"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的话。成玄英疏云:"‘荣华’者,谓浮辩之词,华美之言也。"庄子认为
1982年04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吴旭民;
<正> 《孟子》以行文劲健,锋芒锐利,议论透彻,切中要害的特点,代表了战国诸子散文的一个方向。《孟子》的文体虽是语录体,但已和《论语》式的简短语录不同,它已形成对话体的论辩文,一些长的段落都可自成为章,各种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也得以充分运用。早先的文章尚朴,而《孟子》则已经文质参半,各臻其美了。孟子认为言辞是为表现思想内容服务的,形式要和内容相联系,因此在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设问、层递、反复等等修辞手法,特别是几种修辞格的交互使用,给文章添色增辉,使战国中期的散文呈现了一种新的风貌。
1982年04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黄敏;
<正> 《庄子》文章汪洋姿肆,妙趣横生,光怪陆离,结想奇谲,实乃我国文学库藏中之一大瑰宝。《庄子》"寓言十九"。比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疏》云:"斯盖寓言耳,亦何必有姑射之实乎,宜忘言以寻其所况。"他如"朝三暮四"、"庄生梦蝶"、"螳臂当车"等等,随处可见。《庄子》之被称为"奇书"或
1982年04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万云骏;宋绍发;
<正> 宋词是继唐诗以后的一种新诗体,在艺术上具有不同于唐诗的一些特色,即以修辞而论,它继承和发展了自《诗经》以来的赋、比、兴和其他几种修辞方式,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手法。那么,词在修辞上有何发展呢?第一,把个别的修辞方式提高到和全章以至全篇相联系的东西,组织成为一个丰富多采的有机的形象。第二,对某几种常用的修辞方式往往是交错、综合地运用,形成一个整体,把修辞的复杂的、多样的功能发挥得更为充分。辛稼轩是苏轼以后杰出的豪放派词人,他在运用修辞技巧上颇有特色:如在比兴手法方面,有四种比体——以物比人,以男女比君臣,以仙比俗,以古比
1982年04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春行;
<正> 赫尔岑是俄罗斯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作家、政治家、也是修辞学家。屠格涅夫、高尔基等都赞扬过他的修辞学才能。他生于1812年,今年是他诞生一百七十周年。赫尔岑使用语言的特点之一是艺术成分和政论成分相结合。他写的《往事与随想》就是艺术性政论。这部作品语言清新、优美、活泼自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把它当作学习俄语的读物。赫尔岑的《谁之罪?》是一部
1982年04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张涤华;
<正> 编辑部转来舒问同志的信,对并列结构双音词的"颠倒词序"问题提出几个疑问,要求予以解答。现答复如下: 首先要说明两点:一、所谓"词序",严格说来,应该说是"字序"。因为在现代汉语里,双音词占优势,构成双音词的成分是"词素";词素的次序有时变换一下,就构成另一个双音词。例如产生——生产,和暖——暖和。在古汉语里,单音词占优势,单音词相互组合,也可以构成双音词。例如介绍——绍介,辛苦——苦辛。但古人并没有明确的词的观念(更没有词素的观念),只把"字"当做运用的单位。因此,双音词的内部结构只有"字序"(即字的排列
1982年04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魏国珍;
<正> 通常总说打比方要比得"象"。这"象"就是说,喻体(用作比喻的事物)与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必须具有相似点。但比喻仅仅做到"象"、"相似"就够了吗? 有个中学生写了篇赞美西湖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两个比喻:"西湖的水又绿又浓,象一锅新煮的菠菜汤,周围的山峰不高,远看过去象一个个站着的芋艿头……" 你说他比得不象吗?缺乏相似点吗?西湖的水透明度是不高的,不清不亮,绿得浓酽酽的,在雨水不多的季节更显得有些浓浊,确实与菠菜汤象得很。西
1982年04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孙传钊;
<正>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台湾先后出版了两部修辞学著作——傅隶朴的《修辞学》和徐芹庭的《修辞学发微》。这两部修辞学著作各具特色,目前在台湾学术界仍有一定影响。一九六九年傅隶朴先生的《修辞学》在台北正中书局出版了。这部修辞学著作继承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奠、杨树达为代表的研究文言修辞的传统,回过头去向古代求法。作者在书的自序中说:"一方面因修辞学是唯美的,语体文是尚自然的口语,不主修饰,不拘规格,与修辞原则不相符合;二方面是语体文之盛行,不过近半世纪之事,规模型式,不足以概
1982年04期 28-2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金路;
<正> 作家在文学作品中能否结合内容恰到好处地运用动词,对文学作品的成败,往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都十分重视动词,在动词的运用上下大功夫,化大力气,使动词出色地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在动词的帮助下,使所塑造的人物"活"起来,使所描写的事物"动"起来,使人物的个性和事物的本质,真实地典型地显现出来。鲁迅小说正是这样充分发挥了动词的表达作用,从而为我们提供了运用动词的范例。鲁迅小说的动词,丰富,精确,容量
1982年04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王密东;
<正> 在安排字句时,要考究,要小心,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贺拉斯) 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
1982年04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庆浩;
<正> 说起新闻写作中的修辞,人们往往会想到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除了虚构和典型化之外,其他文学手法新闻写作都用得上。但新闻有新、快、短等特点,修辞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也有其特点。这些特点是: 辞达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苏东坡在发挥孔子的论述时指出,为了做到"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了然于手",必须反对"求深务奇"和"丛错采绣"两种倾向。这对新闻写作尤为重要,决不能堆砌辞藻,以词害义,更不能故作惊人之笔。新闻写作用词之精当,要达到"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程度。所以象"一致同意"、"异口同声"等词,新闻写作中应慎用。夸张的手法,新闻写作中亦应有选择地
1982年04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谢则林;
<正> 作为修辞学的爱好者,在藏期间,我们曾拜藏族兄弟为师,与翻身农奴交谈,开语言调查会;我们深深感到勤劳、勇敢、充满智慧的藏族人民爽朗健谈,妙语如珠。作为思想外衣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们精湛的思想见解,丰富的想象能力,强烈的创造精神。藏族劳动人民的口语,很出色,很有光彩,富有形象表现力,朴素自然,准确、鲜明、生动,既明快晓畅,一目了然,又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他们口语的个性特色,用当地的话来说,是象酥油一样鲜美滋润,象糌粑一样香甜可口。其所以能如此,是跟他们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分不开的。细细品味藏族兄弟口语
1982年04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图嘎;
<正> 任何民族的文学艺术都是立足于本民族的"土壤"和"气候",而藏族谚语正是生长在那人们称为"世界屋脊"的"土壤"上。这就决定了藏族谚语虽然同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谚语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它毕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本文想以藏族著名的民间史诗《格萨尔》中的谚语为例,说明藏族谚语的特殊辞格之一,即"借用"的特点。所谓"借用"是指在某一谚语中借用其他现成谚语的一种修辞手法。从形式上看,似乎可以说是谚语的套用。
1982年04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张伯元;
<正> 兵书上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做文章也一样,"神来之笔"的获得,无非就是作者处理好文章中人、事变化的功力。《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杨震被任为东莱太守,他去赴任,路经昌邑,昌邑令王密晚上去拜谒他。拜见时的情景,文中这样写道:
1982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王希杰;
<正> 一旧话重提用不用方言土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有些作家爱用方言土语,有些作家提倡运用方言土语,周立波就是一个代表人物,他说过:"我以为我们在创作中应该继续的大量的采用各地方言,继续的大量的使用地方性的土话。要是不采用在人民的口头上天天反复使用的生动活
1982年04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В.И.戈列洛夫;王德春;
<正> 借代§61.另一种称为借代的转喻也常常吸引汉语修辞学研究者的注意。这个术语译成俄语是(借用基础上的代替)。在俄语修辞学概念体系中,它相当于(换喻),是其变体,称为(代称)。借代比起比喻来,是一种较抽象的修辞学范畴,所以,阐明其语义性质有一定困难。 (换喻)是希腊语词。它表示"名称的转移或改称"。因此,换喻可定义为:名称从一个概
1982年04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焦启明;
<正> 谚语的艺术特点很多,从修辞角度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精练,概括性强语言精炼是谚语修辞上的一大特点。许多深刻的道理,复杂的经验,有益的教训,在谚语里仅仅用了三五个字或者一两句话就把它恰当地概括起来了。如:"斤鸡叫"这句谚语,只有三个字,就准确地概括了一条养鸡经验,意思是说公鸡只要养到斤把重时就可以啼鸣报晓了。这句话是经过多少次观察饲养公鸡的过程才概括而成的。三个字一句
1982年04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李嘉耀;
<正> 成语是人民群众在语言实践中创造、加工并逐渐积累起来的,它反映出人民群众尤其是语言大师们有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它千锤百炼,源远流长,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使语言生辉,文章增色,从而大大地提高表达效果;认真地学习成语,也可以使我们获得各种修辞技巧,从而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言修养。那么,在成语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什么呢? 首先是它的言简意赅。运用语言切忌啰嗦,废话连篇,迭床架屋是必须避免的,象"不识字的文盲"、"有文化的知青"之类废话是看了就叫人讨厌的。怎样叫言简意赅?不少成语给我们提供了范例。
1982年04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王兴林;
<正> 两个以上的单项修辞法的混合运用,就叫做综合修辞法。综合修辞大致有两种方式,即陪衬式与互衬式。现在分述如下: (一)陪衬式陪衬式:几种单项修辞法同时使用中,数种(次要的)陪衬一种(主要的)。这里有两种情形: 一是异体陪衬式。就是几种方法各为异体,单独存在。异体陪衬式容易辩认,主次也好找。异体陪衬式最常见,如: 王昭君:难道一个女人就不能象大鹏似的,一飞就是九千里?难道王昭君,我,一生就和这后宫三千人一样?
1982年04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董天琦;
<正> 回文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格。不仅散文中有,诗、词、曲中也有。这种修辞格的特点是把词序作了巧妙的安排,使人顺着能读,倒着也能读,从而得到一种"固环往复"的美感。有人讲,回文是汉语所特有的。这种说法不符合世界语言的客观实际。别的语言且不说,印欧语系的法文就有回文。请看下面三个句子:
1982年04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倪祥和;
<正> 同样陈述一件事情或一个意思,我们可以用肯定的说法来表示,也可以用否定的说法来表示。譬如:"这个人个子矮",也可以说"这个人个子不高","这个人心肠好",也可以说"这个人心肠不坏"。"矮"、"好"是从肯定方面来说的,我们称为肯定的说法。用肯定说法或否定说法,基本意思相同,但语意和语气的轻重强弱有差别,因而表达效果也有区别。我们明知这个人个子"矮",可是不想直说,而用保留的语气说"不高"。"不高",这要比"矮"好听一些,因为这个"不高"是说不能属于"高"这一范围,并不一定就是"矮"。这样看
1982年04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陈冠明;
<正> 在人们的心目中,雪是祥瑞之兆。雪晶莹洁白,多姿多态,千百年来,引起了多少文学家的雅兴逸致,为它咏歌,为它写照。单就诗歌中的咏物诗来讲,咏雪诗所占的分量也是比较大的。由于大量的咏雪诗的产生,对雪的描写也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对雪的描写手法主要是通过比喻来体现的。比喻有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求本体和喻体这两种事物在某一点(如形态、特征、性状等)上必须有相似之处。有的可能是多方面的,就连用几个喻体,如南朝梁任昉《同谢朏花雪》诗:"散葩似浮
1982年04期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王定焕;
<正> "我们与‘四人帮’没有共同的语言"中的"语言"一词,不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的意思,也不是"言语"的意思,而是指思想意识。高名凯、石安石先生主编的《语言学概论》已指明如此运用的"语
1982年04期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杨达英;
<正> 文学巨星茅盾同志的《白杨礼赞》语言优美、精炼,脍炙人口。作者特别善于从许多有细微差别的同义词语中选取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把思想感情充分而准确地表达出来。如: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2.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
1982年04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张乃立;刘力生;
<正> 《察今》是《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中的第八篇,文章的中心旨意是反对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的旧思想,提倡因时变法的新观点。"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悖""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也就是强调因时变法的重要性,而变法的依据是"察今",即明察当今的时势。从文章论述的内容来看,它涉及哲学、政治和法制等问题。这些问题如讲得不清楚,人们就不能理解;如说得不透彻,人们就不愿意接受。而且又难免于抽象、枯燥。耐《察今》只用了不到一千字的篇幅,就把它的中心旨意讲得清楚、透彻,而且生动、形象、脍炙人口。如果探索一下它取得成功的奥秘的话,那就可以发现,这与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有关。
1982年04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张贤勇;
<正> 郑远汉同志《"比兴""象征"的归属问题》一文(见《修辞学习》创刊号)沿流溯源,对于我们搞清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起兴、象征究竟属于那门学科的问题,是很有益处的。郑远汉同志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象征’是否可分成艺术手法和辞格两种呢?或者不分做两种,统称作‘手法’,文艺学作艺术手法研究它,修辞学作修辞方法研究它?"这个问题很不简单,正如郑远汉同志在文章的开头时指出的那样它"涉及修辞学同文艺学的界限,涉及修辞学的对象和任务。"
1982年04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东木;
<正> 中国修辞学会、复旦大学于1982年6月8日至10日,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了学术座谈会,纪念陈望道先生的名著《修辞学发凡》出版50周年。这次纪念活动是由中国修辞学会倡议,同复旦大学联合发起、共同组织的。复旦大学承担了会议的筹办工作。各地区修辞学分会和有关兄弟院校给予了支持和帮助。 6月8日上午,学术座谈会开幕。座谈会由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张寿康主持,中国修辞学会顾问、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胡裕树致开幕词。他说:陈望道先生以他的《修辞学发凡》,为汉语修辞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树起了一座里程碑。《发凡》是中国修辞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很大的著作。纪念《发凡》,学习《发凡》,
1982年04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李相鄂;
<正> 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我们应力求语言表达得明白通畅,毫无含混,同时也应力求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修辞运用不妥都可能发生错误。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辞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三十三年来,祖国建设的各方面都已获得难以想像的成绩。②这是一个慈爱的母亲,更是一个有着坦荡襟怀的战士的母亲! ③下星期,厂技术革新小组要搞一个新课题,所以有些同志不能
1982年04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沈定卢;
<正> 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这是我国元代杂剧作品中一部最著名的悲剧。它描写了窦娥一生的悲惨遭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敢于同封建恶势力斗争的中下层寡妇形象——窦娥。作品的精神和作品中所使用的某些语言,都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值得后人借鉴。既然题为"拾零",也就可以明确,这里所谈的不是《窦娥冤》全剧的语言艺术,而只是剧中的窦娥负冤临刑前,在刑场上发下的三桩誓愿的有关修辞艺术的成就。
1982年04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孙镜之;
<正> 关于以感觉的互通与转移为心理依据的通感(或叫"移觉")修辞法,远在我国唐诗宋词中即已经有极佳妙的运用。如韩愈诗:"天街小雨润如酥。"王昌龄诗:"战罢沙场月色寒。"李颀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白居易诗:"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秦少游词:"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上述加着重号的地方,都是用的通感手法。欣赏这些诗句,如果不讲感觉的互通与转移,就将难以从情理上自园其说。然而,在当时,这种奇特的修辞现象人们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直至清朝,诗歌评论家叶燮才对此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他在《原诗》中以杜甫的"晨钟云外湿""碧瓦初寒外""月傍九霄多""高城秋自落"
1982年04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贫锡翔;
<正> 不知何故,有些名家大师喜欢用数学知识作比喻,饶有风趣地说出深蕴哲理的话来。古希腊哲学家基诺把掌握的知识比作几何图形中的圆圈。他说:"大圆圈比小圆圈掌握的知识当然多一点,但因为大圆圈比小圆圈的圆周长,所以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比小圆圈大。因此更感到知识不足,需要努力的学习才能弥补"。这段话不也就是我国古人所说"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吗?
1982年04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