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明
<正> 刘大为先生的《语体是言语行为的类型》(《修辞学习》1994年第3期)一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将语体概念从语言特点的集合转变为言语行为的类型,这就引出了关于语体概念的一系列问题。 1.1 刘文说:“在一个语体研究者的目光中,应该看不见一本本小说、一张张布告、一份份
1994年06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李发元
<正> 功能语体是现代俄语修辞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曾一度引起前苏联语言学者的强烈兴趣和高度重视,并解决了一系列令修辞学家感到棘手的理论问题,其成果之丰令世人瞩目。 俄语学中最早对功能语体的研究可追溯到十八世纪,这首先和罗蒙诺索夫的名字紧密相连。1788年,他第一次在《在俄语中利用教会作品的绪论》中提出了“三品说”,把词汇及其他语言手段作了
1994年06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 一石
<正> 杨鸿儒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全书计四十万言。著者汲取前人及现代修辞学各家之长,对汉语修辞作了新的探索,提出自己的见解,成一家之言。全书共九章:第一章“引论”,说明修辞和修辞学的涵义、修辞学同相关诸学科的关系等,是对修辞学基本理论的精要阐述;第二章“
1994年06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蓝延生
<正> 酿酒,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近年来出土的文物看,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野果酿酒,五千年前就学会了用粮食制酒的方法。生活上,我国人民与酒早就结下不解之缘,他们不但喝酒,而且写酒,为酒留下许多风趣、幽默、含蓄的别名。 现实生活中,对酒采用借代指称的甚多:以产地代之的,有绍兴、茅台、洪梁;以酿造者姓名代
1994年06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郑丽芸
,方经民
<正> 在日本教汉语,常常会被问到一些有关中日语言文化比较的问题。课间休息时,田中同学又跑来问我了。我觉得很有趣,便把我和田中的谈话略加整理如下: “我不是老田,我是田中” 田中同学刚从中国回来。他是第一次去中国旅游。他这样问我:“老师,我在中国坐火车旅行时认识了一位中国朋友,我对他说:‘我叫田中。’
1994年06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胡安良
,吕庆飞
<正> 谐音是汉语的自然形态所具有的一种美感性能,它可以创造多种形态的语言美。在现代新闻语言里,也常常利用谐音现象巧思精彩独特的标题和用语。从结构上分析,新闻语言里的谐音现象可大别为两类。
1994年06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蒋子
<正> 数码谐音,在电话号码的选择中,颇为流行。 上海万科“城市花园”装了500门电话。万科物业管理公司把这500门的电话号码在报纸上刊登出来,说:“为了热忱地为业主与市民提供服务,我们特设立‘上海万科物业管理服务热线电话’,热线号码将在上述500门电话号码中产生”。“现在万科请您做一次心智游戏,从中选择一个谐音能
1994年06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唐松波
<正> 汉语的断取现象在日常生活口语中和现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这种超常搭配利用汉字独立表义的特点,从编码到解码,通过一个抽取、想象过程,在语境衬托下,实现交际双方的思想感情交流。如:
1994年06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王聿恩
<正> 句群“是前后衔接连贯的一组句子”(《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后句是从前句来的,前后关系密切,常见呼应。这种呼应,有的形式单一,一目了然;有的错综复杂,丰富多采。例如:
1994年06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顾汉松
<正> 隐括(原作“櫽括”)这种艺术手法,发源于宋代。宋词为一代艺术高峰,以苏东坡为代表的一些词人,往往把前人的诗文名篇,加以剪裁、修整和再创造,用词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它既保持了原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字句,又赋予原作以词的韵律,使之合乐合律,成为一首优美的词。苏东坡的《哨遍》,就是隐括陶渊明《归去来辞》的一首典型之作。
1994年06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祝敏青
<正> 幽默的含蓄表达有赖于潜信息,在对常规思维、常规逻辑的超越中,作为幽默的载体,潜信息有其独特的生成方式: 逆向法。言语交际要遵守双方合作原则,使编码与解码这一双向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但在幽默语言中,却往往悖离这一原则,交际的一方有意违反合作原则,巧妙地将话语引向相反方向,由此产生富有幽默的言外之意。例如马雅可夫斯基面
1994年06期 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马国强
<正> 唐宋诗人的笔下,有许多题材、立意或诗语都很相似的句子。某些描写对象,经过少则三五家,多则十数家诗人的镕冶锤铸,由常而变,变中求新,在扬弃中得到了升华,从而产生出蜚声诗林的“最佳秀句”。这种有继承而不泥古,求创新而有所本的手法,和径赛项目中的“接力赛跑”有相似之处,我们姑且称为“递相点化”。
1994年06期 2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张炼强
<正> 诗话论及诗的倒语的颇多。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将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椀,卧听山城长短更。”杨万里说:“‘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此倒语也,尤为诗家妙法,即少陵‘红稻啄余鹦鹅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也”(杨万里《诚
1994年06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王展采
<正> 七年前笔者写了《数字入诗问题初探》(刊《修辞学习》1987年第6期)几年来继续从唐宋诗歌里,从少量明代名句里搜集有数字的诗句,日积月累,达二百余条。为便问题更加集中,特选100联上下两句都含数字的诗句,就数字入诗的条件及其表达效果作进一步探索。
1994年06期 2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黄岳洲
<正> 曹雪芹生于乾隆中叶,曾用十年时间撰写《石头记》(即《红楼梦》),描写家庭盛衰历史,抒发个人悲观情绪。据传对《红楼梦》曾先后增删五次,但未成全书而卒。现在流行本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其实,据萃文书屋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序及引言,后四十回的续作有高鹗,还有程伟元。程伟元不只与高鹗共同大量修改前八十回文字(程甲本),对后四十回也颇多修改(程乙本)。再经解放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些专家的整理修改,就增加了《红楼梦》出于多家手笔的因素。
1994年06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孔昭琪
<正> 比喻无疑是诸多修辞格中使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唯其普遍、常见,就更需要创新,更不容易出奇制胜。文学巨制《红楼梦》运用比喻就很有创造性,其中以“动态比喻”最为引人注目。 所谓动态比喻,就是在喻体中心语前面有一个动感很强的起修饰作用的动词性短语,多数是动宾短语,如“开了锁的猴儿”,少数是动补短语,如“烧糊了的卷子”。例如:
1994年06期 2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鲍善淳
<正> 在汉语修辞史上,曾出现一种既不合文理而又艰涩费解的表达方式——藏词。虽然到宋元以后已逐渐销声匿迹,但毕竟作为古汉语修辞手法之一,在文坛上流行了数百年之久,对汉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也给今人阅读古文带来困难。为此,我们对它不能没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所谓“藏词”,是指对古书词语的隐语型割截,即取古书中的语句,将其中表达自己意思的词
1994年06期 28-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 邹光椿
,陈慧娜
<正> “语境”的研究是新近的事,在曹雪芹观念中,也许尚无此字眼,但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擅于运用修辞手法建构语境来突出主题、刻画人物,表现了他非凡才华,这大概跟他善于学习运用我国传统文学手法密切相关。白居易《长恨歌》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校。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它的艺术魅力便在于白居易运用诸多修辞手法建构让李隆
1994年06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骆小所
<正> 跳脱修辞格是一种变异化的言语修辞。它始见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陈望道先生说:“语言因为特殊的情境,例如心思的急转,事象的突出等等,有时半路断了语路的叫跳脱。”陈望道先生指出:“跳脱在形式上一定是残缺不全或者间断不接,在语言上本是一种变态。但若能够用得真合实情实境,却是不完整而有完整以上的情韵,不连接而有连接以上的效力。”
1994年06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王秋祥
<正> 一般说,节目主持人说话声音要清晰,要响亮有力度,同时更要富于引导或诱导受话人的力量。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还应当形象,有张力,能够拓展听众想象的空间,富于启发与感染力。而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则要与电视画面相配合,要求现实性与生活化,画面为语言提供一个大语言环境,语言也就要求具有适应这环境的实地效果。特
1994年06期 3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石画
<正> 拟物是比拟的一类。比拟分拟人、拟物两类;拟人是将物拟为人:拟物又分两种,一种是将人拟为物,一种是将甲物拟为乙物。从历史上看,比拟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格,它在古代就产生了,并被大量运用。然而古代的比拟绝大部分是拟人,拟物是不多的。我们要谈论古代的拟物,就必须对它仔细分析,特别是选用例证时要细心辨析,正确选用。
1994年06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谢明
<正> 我们从一些诗话、词话、随笔、杂记中知道,古代的诗人都很重视修辞,其中有些诗人还因为在其作品中出现了某个妙语佳句而获得了外号。这样的例子确实不少。 晚唐诗人赵嘏写过一首七律《长安秋望》,其中有句云:“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此联意境开廓而凄清,大受杜牧的赞赏,于是人们称赵嘏为“赵倚楼”。北宋词人张先在其词作《行
1994年06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陈桂良
<正> 广告使用夸张相当普遍,但在我国的广告受众中,仍有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固有的传统习惯的思维中,他们对那些进行过份修饰的广告语有着一种本能的怀疑批判心理,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类的广告语是持小心谨慎态度的,甚至会产生拒“物”于千里之外的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夸张手法创作广告语时,既要掌握好一个夸张的适度问题,又要把握好如何与广告受众的文化心理需求相适应的问题。
1994年06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于思湘
<正> 纪年号又叫省年号、标年号,它是以逗号的形式省去全称纪年数量短语中部分词语的最简明醒目的方式表示纪年的一种新兴标点符号。如: (1)’94改革,热点观察 ——《淄博日报》1994年2月25日 例(l)“’94”前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纪年号,“’94”就是指纪年数量短语“1994年”。纪年号的作用是:省去全称纪年数量短语中的世纪项“19”和量词项“年”,而保留年代项“9”和
1994年06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余炳毛
<正> 在大学中文系读一年级时,我们的“现代汉语”课就用的是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试用本/兰州本)。现在,它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文科通行的“现代汉语”课本。去年我来到武警技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我们开设的“现代汉语与写作”课中的“现代汉语”部分,也用这个本子(增订版)。在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教
1994年06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施春宏
<正> 如何在著作中既体现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又重视语言实际运用;既入木三分地分析复杂的语言事实,又深入浅出地说明使用语言的规律和原则,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这些都是语言学家面临的迫切问题。由于根元、苏培实、徐枢、饶长溶四人合著的《实用语法修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尝试。可以说“以表达为纲,着重于语言使用”是贯穿全书的鲜明特点。
1994年06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史灿方
<正> 现居美国的台湾与海外著名作家许达然,是当代文坛的重要散文家。他的散文,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在他《含泪的微笑》、《远方》、《土》、《吐》、《水边》、《人生道》等散文集中,以精细的笔触,创设了一个个带有浓郁诗情的优美意境,揭示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活哲理。从许达然的散文作品里,我们不难体味出他那简洁凝练、质朴流畅和淡雅自然的语言艺术风格。这种风
1994年06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杨世俊
<正> 初中语文第五册《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中写道: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战国和秦汉时代出 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叫做竹 简或木牍……有的把竹简和木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 条串编起来,叫做“策”,也可以写作“册”。这个 “册”字多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了一条绳索的样
1994年06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孙孟明
<正> 敛容辞豹尾,缄恨度龙鳞。金细明汉月,玉箸染胡尘。古镜菱花暗,愁眉柳叶颦。唯有清笳曲,时闻芳树春。
1994年06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贾志道
<正> 苏洵《六国论》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现行高中语文第四册在该篇课文后设计的练习第三题要求把“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翻译成现代汉语。与课本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的答案是:“秦国人吃饭不能咽下咽喉去。之:代词,代替饭;食之:指吃饭。下:动词。”《教学参考书》的译文又是:“秦国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
1994年06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唐遇春
<正>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悲壮动人,传诵千古。荆轲不仅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同时又擅长辞令,老于心计,在赴秦行刺之前,荆轲向燕太子丹提出,要取信秦王,非献“樊将军首”不可,而太子丹则不忍杀掉因得罪秦王而投奔他的樊於期,于是便有了下面这悲壮的一幕:
1994年06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江夏
<正> 汉语口语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于1994年7月17日至20日在浦东上海市第六师范举行。全国高等院校和中等师范的专家学者与教师共250余人出席了会议。 在开幕式上宣读了原国家教委常务副主任仲明的贺信,还宣读了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作的书面发言。张志公着重指出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有国家使用的标准语言,如果语言混乱,到处都是南腔北
1994年06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崔山佳
<正> 大多数语法著作,在谈到“倍数”时,都有这么一条规定:“表示倍数,用加‘倍’来表示,如‘两倍’‘五倍’。倍数只能用于增加,不能用于减少。”(张斌《现代汉语》第244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但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围城》中有一处在表倍数时却用于减少:
1994年06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雨泉
<正> 《广播的语言艺术》已于1994年2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作者林兴仁。 全书共分六编,论述了广播语言要像活泼的流水、修辞格在广播语体中、广播的语境和语体、同义结构和同义手段、句式的选择和运用、《红楼
1994年06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南金1994年06期 47-5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