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335844

  • 语体和品种——语体研究方法论探讨之一

    霍四通

    <正> 品种是英语词Variety对应的汉译,或称变体,对它的不向理解和处理可导致语体学研究的范围、对象、目的和方法上的根本差异。尤其西方如英语的语体学研究中,对品种的处理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体现在汉语学者的论著中有两个倾向,一个是以侯维瑞为代表的《英语语体》将地域变体、时间变体同我们平常所说的功能性语体并列研究;一个是以程雨民为代表的《英语语体学》将方言和功能性语体一并排除出去,只研究语言的正式程度上的阶列性分布。这两种不同做法的共同之处都是基于对语言品种和功能语体差别的漠视。虽然在汉语语体学界从功能的角度研究语体已成为共识,但对这一问题的再探讨将有助于汉语语体学研究方法论的确立,进一步把握中西语体学研究的异同及其根源。中西功能语体的类型、结构和语言特征上的极端相似性使我们深信二者之间的比较研究必将有助于人类的语体能力及其上位概念语言能力的揭示。 《英语语体学》中的品种是个异质概念,将许多

    1996年06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古汉语语音的修辞功能

    黄岳洲

    <正>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这些话感慨良深,力透纸背。汉语的特点之一是古代以单音词为基础,后来逐步增加了双音,它跟多音节的英、俄、法、德等语言有着本质的不同。古汉语基本上是孤立语,词儿与词儿发生语法关系其形态一般依旧,不象屈节语如俄语那样有性、数、格的变化。单音词为主双音词为辅加上高度自由的组合能力,就大大产生了简易性和灵活性,在古汉语里,这种简易性和灵活性是产生汉语语音修辞的先决条件。即使在以单音词、双音词为基础以三音词为辅的现代汉语里,这种条件这种优势依旧存在。我们研究古汉语语音的修辞功能,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如果这种说法可信,那么汉语语音修辞学的研究就变得尤其突出,尤其必要。这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其中有着无限博大的境界,无限深邃的基础和无限迷人的情趣。 根据《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我们就用诗歌为例。现在从声、韵、调、音节四个方面来考察,

    1996年06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文革语”今用漫谈

    黄知常

    <正> “不合时宜”的“文革语” 文化大革命结束已整整20年了,当年风靡一时的“文革语”时下却累累出现在人们的口中、笔下。如: (1)广西冒出个“黑五类” (1994年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 (2)家中称老大 社会算老九 (广州六中邹大刚名片) (3)时值8月上旬,行情正好,牛声哞哞,电子显示屏上“山河一片红”,人们的脸上灿烂,如花。 (1996年5月14日《中国青年报》) (4)一个多月便脱手三十万字书稿,按合同可得人民币九千元,该教师对此事不无得意,称之为“就地闹革命”。的确,他们毕竟还没有离开自己的本行呵! (《高教与人才》1992年6期) 所谓文革语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文革期间推行极左错误路线的政治术语和专用名词,如上例中的“黑五类”、“(臭)老九”等;二是在文革特定背景下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与句式,陈松岑的《“文

    1996年06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论夸张的次范畴分类

    吴礼权

    <正> 夸张的修辞手法是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语言手段,它在口语与书面语作品中都是被经常使用的。因为它有独特的表达效果,所以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重视,南朝梁人刘勰在其《文心雕龙·夸饰》篇中曾云:“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认为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只要牵涉到声音形貌的,如果要用文薛来表现的,都不能离开夸张修辞手法。因为夸张有“因夸而成状,沿饰而得奇”、“发蕴而飞滞,据瞽而骇聋”的独特语言效果,表达力极强。 正因为如此,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汉语中特别是在汉语书面语作品中尤为常见。夸张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因而,自古以来的修辞学家们都很重视对夸张的研究。到了现代,随着修辞学学科的日益科学化,许多修辞学家不仅注重探讨夸张的规律,而且还力图对汉语中丰富多样的夸张进行科学的分类,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由于种种的原因,许多修辞学著作对夸张所作的次范畴分类工作并不令人满意,有些分类甚至没有什么科学性,随意性较大,这是很令人遗憾的!就现有的修辞学著作来看,对夸张所进行的次范畴分类主要有两种作法;一种是将夸张分为普通夸张、超前夸张两类;一种是将夸张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三类。相对而

    1996年06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序谭永祥《修辞新格》(增订本)

    秦旭卿

    <正> 1981年,“暖风薰得游人醉”的季节,我在西子湖边结识了谭永祥先生。那是华东修辞学会第一次盛会,我有幸被邀参加。华东是现代中国修辞学的发祥地,陈望道、郭绍虞、傅东华等一批修辞学的前辈光耀于前,后起之秀可谓群星灿烂,这次盛会使我大开眼界,15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 在餐桌上戴磊先生向郑远汉先生介绍说:“这是谭永祥先生,安徽师大语言研究所的。”郑远汉先生似有所悟,“啊,谭先生,久仰久仰。”此时,我坐在餐桌的对面没有互通姓名。后来被分配在一个小组,听了他的发言,给我的印象是“偶有几根白发,心情微迈中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学者。回来仔细读了他提交大会的论文《关于比喻的几个理论问题》,犀利、泼辣、深刻,真是文如其人。 大概是中国修辞学会昆明年会之后不久,修辞学家王希杰先生应邀到湖南来讲学,在舍下“煮酒论英雄”,他说在修辞格方面近年来真正有所发现的是

    1996年06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称谓的文化含义——从“太太”的文化含义谈起

    李明洁

    <正> “同志”、“先生”、“小姐”之类的称谓,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似乎都很明确,比如男性要称“先生”,未婚女性称“小姐”,而已婚女性则称“太太”。然而我们在对上海成年人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事实上,人们对这些称谓的看法要比前面提到的丰富得多,细腻得多。 就说“太太”吧。人们并不是把具有“成年、已婚、女性”特征的人都称作“太太”的,而且也并非所有具备这些特征的人都愿意被人称为“太太”。被调查者在描述他们各自心目中的“太太”时都充满着想像,比如有的人说:“太太”应该指比较有钱,出手大方,穿着“巴黎春天”的时装,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份所谓高尚职业;或者并不工作,家里有保姆,丈夫在报酬丰厚的公司供职;要么就是指那些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来自海外或台港澳人士的夫人。 当然,我们所调查的“太太”都是用作泛尊称的,而且是用于面称的。在上海,“太太”还有另一种用

    1996年06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通感”的来源与运用

    胡宪

    <正>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常有一种特殊精妙的比喻引人注目。说其特殊,就在于其喻体和本体之间是感觉的不同搭配,表面上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毫无相似之处,但只要深入思考就能从深远意义上发现其相似点。这就是“通感”或云“移觉”。 通感这一概念最初见于“语义学”。十七世纪德国心理语言学派的温德在谈到语义变化的现象时说:“根据心理解释语义时,只有联想的规律才是语义变化的规律”,“在个人心理过程中感性的印象是产生这种心理过程的客观因素,这种印象不断重复,彼此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但是“联想只是词义分解的原因”,还有人类的一种特殊功能使联想“有可能结合成某种整体。这种功能就叫做‘统觉’”。(1)温德在这里说的个人心理过程中感性的印象,“彼此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就是我们所说的通感。温德是利用心理语言学力图说明通感成因的

    1996年06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商标命名的文化策略

    缑瑞隆

    <正> 商标是企业产品的标志,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手段,它本身还具有广告宣传的作用。为了使自己的商标产生较大的心理冲击力、感染力,企业总是想方设法将尽可能多的有利于企业的信息浓缩进商标中。随着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赋于商标以特定的文化内涵,成为当代商标命名的一个大趋势,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商标命名的策略。根据我们搜集的材料,我国当代商标命名的文化策略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借名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提高商标的知名度成为每一个企业都努力追求的目标。据国外学者的调查,商标的知名度每提高一个位次,该商标所适用的产品的销售量就增加一倍左右。许多企业都用一些名气较大的人物、山脉河流、建筑物等的名字作为商标名称,以借助其名气来提高商标的知名度。 有的企业和某个名人有某种联系(如企业所在地是该名人的家乡或生活过的地方,企业的产品与该名人有密切关系等),于是便以该名人的名字作为

    1996年06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广告中“谐音成语”文化现象透视

    陈莎

    <正> 一 “谐音成语”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对固有成语进行谐音换字而形成的。其形式、音节与某个成语相似,意义却完全改变了。从功能上来看,目前谐音成语的主要功能是广告功能。另一功能是讽刺与幽默功能。谐音成语内容丰富,时代感强,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变化,包含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以下单谈广告功能的谐音成语。 二 1.谐音成语的广告功能和文化特征 谐音成语被大量用于广告是九十年代以后的现象,这类成语可称之为广告成语,报纸、电视、广告牌上都能见到。例如:

    1996年06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回文修辞格溯源

    史荣光

    <正> 一、回文的三种形式 回文修辞格,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称它为“极求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措辞法”。严格说来,回文,是用既可正序顺读,也可反序逆读形式,构成的一种特殊语句修辞方式。也就是说,回文中的同样一句话,既可以正向顺读,也可以反向逆读。它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一句顺读、一句逆读构成的回文 这种回文修辞格的语言结构特点是:后一句是前一句的逆读。即前一句是顺读的正文,后一句则是前一句的逆读。例如: (1)竹枝高映荷池绿,绿池荷映高枝竹。流水碧浮鸥,鸥浮碧水流。酒樽陪旧友,友旧陪樽酒。 吟客坐时斟,斟时坐客吟。([宋]监堂《菩萨蛮夏》)

    1996年06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回归

    曹金兴

    <正> 大凡抽象虚幻的意义,往往需要借用实词来表现。有些语词一旦有了引申义。本义也就消亡,最终被人遗忘。辩证法告诉我们:“理”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理”也!既然有了引申,就一定会有回归。本义之引申,固然是一大进步。回归至本义,何尝不是一种飞跃!且看下列实例: 开放的地下城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而今在重庆,从事“地下工作”的人员高达6000多人,年创产值3.8亿元。(《经济参考报》94.10.4) “地下工作”,通常指政党、团体等的非法、秘密活动,如“茅盾先生曾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山城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深挖洞”的年代,曾修筑了大量的防空设施。昔日的地下工事如今纷纷改作旅馆、商场、仓库等。这里的“地下工作”,显然指本来的字面意义:“在地面以下的场所工作。”

    1996年06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修辞教学的教育性初探

    贺建平

    <正> 托尔斯泰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这里的“艺术”即修辞,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审美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美化语言的主要表现手段。这种美的语言为美的内容服务时,就能产生理想的表达效果,也就是修辞的全部内容。所以,教学修辞不仅是一些规律手段的介绍、实践,更是对学生语言美的教育,对学生道德品质、思想情感的熏陶。 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每一位公民起码要做到不讲粗话、脏话,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这是语言美的初步要求。这一要求对将为人师的师范学生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更高的标准教育他们,要求他们的语言尽可能的体现出对称、均衡、和谐、流畅、联系、变化的美,而修辞所研究的正是这种美的规律在语言中的体现。可见,修辞教学过程的实质也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过程。

    1996年06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论语》叠字艺术浅析

    傅力

    <正> 研究叠字,人们一般都是把眼光盯在古往今来的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的范围内。文艺作品里的叠字固然丰富多彩,极富表现特色,确有研究价值,但叠字并非文艺作品的专利,在其他文体甚至议论文里,人们也乐于使用叠字。拿《论语》、《孟子》这样一些非文艺性的古代经典来说,里面的叠字就不少,很有考察和研究的价值。 《论语》里的叠字有三十个凡四十次。它们是: 切切 偲偲 申申 夭夭 行行 侃侃 怡怡 空空 便便 恂恂 洋洋 皇皇 栖栖 堂堂 戚戚 悾悾 彬彬 循循 愉愉 硁硁 滔滔 与与 战战 兢兢 (?) 穆穆 荡荡 巍巍 蹜蹜 郁郁 本文拟从使用范围和连用两方面来谈《论语》叠字运用艺术。

    1996年06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药》中的动词辨析比较

    党积生

    <正> 动词在语言当中是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它能使所描写的静止事物马上“活”起来,表现形象生动,启发人们联想,增加兴味。鲁迅先生不愧是语言大师,在小说《药》中巧妙地运用动词,刻画肖像,反映心理,创造氛围,显示出驾驭语言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常常在用一个动词时,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往往也不同,这可谓精心的挑选,绝妙的表达吧。下面就浅谈一下《药》中的同一动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例如: ①“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着重号系笔者所加)。 ②“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 例①中的“听”字,放在老栓起床后准备买“药”之前是独具匠心的,老栓“听”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听”,一个“听”字,传神地写出了老栓对小栓病情的严重关注。而②的两个’听”字,虽都活画出了老栓及满座人见康大叔后的那种恭敬顺从的奴性心态,但二者又有差别,老栓的心目中康大叔是救命恩人,不

    1996年06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月朦胧 鸟朦胧——析吴文英词的章法、句式

    孙虹

    <正> 吴文英,号梦窗,南宋后期著名词人。《梦窗词》的重要特点就是朦胧化。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和宋词有着诸多的相似,比如总体艺术风格都是以明丽疏朗转向隐秀朦胧即是相似点之一。晚唐李商隐的诗以朦胧美著称,吴文英词、李商隐诗因风格类似而被后人加以比附:吴文英被称为词中李商隐。对李商隐的朦胧诗,前人早就有“一曲《锦瑟》解人难”的遗憾;而词本身具有的注重心理刻划的内敛性,给理解朦胧词增添了更大的难度。本文拟借助分析章法、句式特点,来解读吴文英朦胧词。另外,又因为李商隐是被公认的唐人知学杜甫而唯一得其藩篱者,吴文英又被认为“源本清真(周邦彦)”,周邦彦则被比作“词中老杜”,所以,不妨也对这个小型的“网络”略作观照,以利于朦胧词的解码。 综观吴文英词,不难发现“梦”字在词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他笔下的意象宛如恍兮惚兮的太虚幻境,抒情也象梦游者心灵的悸动。这表明吴文英词发展

    1996年06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 血肉交织 情深旨远——谈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的修辞艺术

    张之伟

    <正> 五十年代,以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而影响一代青年的著名部队作家魏巍,从一九五○年奔赴朝鲜,深入前线,在战士参战的伟大精神的强烈感召下,开始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和祖国》等朝鲜通讯;之后,到一九五八年回国,又写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和《再见了,亲人!》等报告文学,以表达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种种血肉交织的感情,如胶似漆,难舍难分。 《依依惜别的深情》正是这样一篇感人肺腑的朝鲜通讯报告,在这篇报告作品中,作者的确是沿着感情的潮水这条线索,及时地写了一个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中的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的浩大场面,实际也是全景描写。而且在这全景的描写中,作者还特别用了撇语、排迭和引用等修辞方式,藉此更大发挥作品叙事和传情的作用。下边拟就三个方面来谈。

    1996年06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勇于探索者的足迹——读林万菁《语言文字论集》

    宗廷虎

    <正> 近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林万菁博士新著《语言文字论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汉学研究中心1996年6月出版,为该研究中心丛书之三),一个孜孜以求,勤于耕耘,勇于探索者的形象,又一次浮现脑际。 五年前去新加坡参加“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赡”国际学术研讨会时,结识了林先生,他即以他的《论鲁迅修辞:从技巧到规律》(万里书局1986年版)见赠。拜读之余,即感到这是一本研究鲁迅修辞技巧和修辞观的甚为系统的专著,厚达48万字,许多角度发人所未发。本论集由14篇论文(包括附录)组成,其中修辞学论文6篇,几近全书之半,另外还有一些论文,主题虽不专论修辞,但内容多有涉及的,也有好几篇。 读完全书,很同意陆俭明先生在《序》中所说:“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那勇于探索的精神。” 即以《以小见大论修辞》为例。当年在新加坡时

    1996年06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量词研究上别开生面的著作——评张向群《量词修辞审美论》

    高安 ,木子

    <正> 《量词修辞审美论》是张向群先生继《写作量词描写词典》之后问世的一部专门“对量词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探讨”的著作。如果把它置于汉语量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中审察,不能不说,这是一部在量词研究上别开生面的著作。 研究角度独特,拓展了量词研究的境域,是该书一个最明显的特点。量词是汉藏语系中各语族也包括汉语族的一种颇具特征性的词类。在汉语语法研究上对于量词的研究历来受到相当的重视,而这种研究通常多以量词的语法功能特点、构成、变化、内部分类等内容为主。而《量词修辞审美论》则在对有关量词的名称、性质、种类、语法特点等问题论述的基础上,进而着重就量词在语言运用中所显现出来的独特表达作用及其所具的修辞审美效应作了切实而富有成效的探索;视角独特、新颖,具有独创性。《量词修辞审美论》全书计25篇,其中以约15篇的

    1996年06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谐数与修辞

    郭攀

    <正> 一 同声韵、乐律等对象相似,数亦有其自然的规律性和人类历史中长期积淀的人文性,那么,在言语行为中,基于某种表达的需要,着意模拟自然数列或比附特定的文化数,以求得形式上与相应数和合、一致的数类谐和式表现,就是所谓的谐数。 从所谐对象的性质及谐和的基本方式上讲,谐数大致有两类: (一)对自然数列的着意模拟。首先就模拟对象而言,大致以个位形式的自然数列一至十较为典型,例: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传说该诗为北宋邵雍所作) (2)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加油六七次,八九十人推。(《咏老爷车》) (3)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九窝十窝窝连窝,凤凰何少尔何多。(《燕窝诗》, (2)、(3)均转引自方师锋《国语结构语法初稿》

    1996年06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加强广告用语评析——广告语言指瑕

    陈庆祜

    <正> 十多年来,语文刊物不断刊载评析广告用语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于国家制订《广告法》起了积极的作用。第一部广告法颁布以后,虚假不实的广告明显减少,一些经常出现于电视屏幕的广告,也对原来的广告词作了修改。例如:“长寿长乐补酒,创造生命辉煌,”显然夸张失当,现修改为:“长寿长乐补酒,祝您健康长寿。”又如,“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有贬低别种品牌冰箱之嫌,于是修改为“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这样的修改,并不影响产品的宣传效果。 我们每天打开电视机、收音机,翻阅报纸、杂志,进商店、逛马路,都会看到、听到不少广告。不可否认,广告语言还存在许多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广告语言中以下几个问题应当引起语言工作者的重视。 “仿拟”泛滥堪忧 十年前,南风北渐,广告用语是一片“哇”声。如今,“哇”声不大听到了,“仿拟”手法又一哄而起,竞

    1996年06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世界足球劲旅的“绰号”

    谭汝为

    <正> 在第十届欧洲杯足球锦标赛期间,一些报纸“体育新闻”报道标题十分惹人注目,如:“浪漫之旅知耻而进”、“丹麦人期待灰姑娘童话再现”、“揭幕战钟表匠逼平约翰牛”、“玫瑰有刺,斗牛士未占便宜”、“桔黄炸药摧毁瑞士城堡”、“日尔曼战车驰过克罗地亚”等。这些欧洲足球劲旅几乎都有自己的“绰号”。 “浪漫之旅”是指法国队,这支球队艺术型的打法与法兰西人浪漫温情的性格是这个绰号的来由。“灰姑娘”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童话中的一个人物,把“灰姑娘”作为丹麦队的绰号还有深层含义。上届欧锦赛这匹黑马一路过关,勇夺冠军,爆出大冷门。这次参赛卫冕愿望亦很强烈。“钟表王国”、“钟表匠”是瑞士队的绰号,因为该国是驰名全球的钟表生产大国;“刺玫瑰”是保加利亚队的绰号,因为该国盛产玫瑰,玫瑰油的产量和输出量约占世界首位。“斗牛士”是西班牙队的绰号,一曲《斗牛士之歌》响彻环宇,借以比喻这支骁勇善战队伍的风格,十分恰切。

    1996年06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个体户的黑色修辞

    叶彦勋

    <正> 大家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外地购物,看清的标价,讲定的价钱,但在付钱时突然又变了卦,“有理之价”却被某些个体户强词成了“无理之价”。明知受宰却又无可奈何,只好自认晦气,付钱走人了事。为何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是某些个体户利用了人们“一个便宜三个爱”的普遍购物心理,玩弄了一点经商人所谓的“语言艺术”来有意宰人罢了。不妨把这种“语言艺术”称之为“黑色修辞”,这里略举几例,供大家鉴人购物。 一、藏价 学着藏词格来个藏价。先藏着“庐山真面目”不说原价,只标出“优惠价”,待顾客买了,再抖出“庐山真面目”。比方说某布料原价五十元一米,而某些个体户只标“优惠十元一米”的标价,顾客觉得便宜,便买了布料,于是个体户随意说出原价六十元一米,顾客既然扯下了布料,那就非买不可了,只好照五十元一米付钱。

    1996年06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纪念修辞学家郑奠教授百岁诞辰

    马达远

    <正> 今年是我浙江大学毕业五十周年,也是恩师郑奠教授百年华诞。1944年下半年我们在龙泉浙大分校读三年级时,教古代汉语的陈季侃先生忽然辞职不干了,校方乃为我们聘来原任北大教授因故未去西南联大的郑奠先生到浙大任教,同学们闻之不胜雀跃。 郑先生是1945年上半年到浙大龙泉分校的,那年他虚龄五十。他任我们师院国文系主任,教古代汉语。他说的是诸暨口音普通话,满面笑容,穿一件丝棉袍,外罩一件蓝色长衫,温文尔雅,是一副蔼然长者风度。他主讲古代汉语语法修辞,上课时,随带教学笔记,未携许多参考书。讲课时先在黑板上抄下大标题,而后随题发挥,遇到少数引用的疑难词句,才板书解释。他给我们的印象是“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他话语不多,对学生总是轻声慢语,笑容可掬,很有耐心,未见他发过脾气。 他很少谈自己,二十年代在北大讲修辞时,就著有《中国修辞学研究法》讲义,以资料丰富著称,其中

    1996年06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地名辞趣

    蓝延生

    <正> 一山一水一地一站都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的由来,往往与这个地域的山水地势、经济发展、人文景观、历史沿革有着密切关系,常常还蕴藏着丰富的辞趣。 形示:长江流经江西省北端,与赣江形成个“九”字形,因此这一江域取名为“九江”就不足为怪了。钱塘江的末段,蜿蜒曲折,成“之”字形,所以这段有“之江”的别称。 比喻:黑龙江因江水色黑,江流蜿蜒如游龙,所以喻为黑龙江。辽宁朝阳市市区东部有凤凰山,远望山形,左右两峰,如凤两翼;中峰微伏,有塔耸起,似凤昂首,因而以喻取名。 借代:有山名代之的峨嵋市,有水名代之的牡丹江市,有人名代之的志丹县,有物产代之的茅台镇,有出土文物代之的灵宝县,有土色代之的赤峰市等等。

    1996年06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情景交融的上乘之作——司空图的《独望》欣赏

    元硕

    <正> 《独望》是隐遁于山水田园的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一首绝旬。 在文学史上,司空图主要是以诗论著名。他的《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贡献。司空图又善于作诗,早年曾学于张籍,其风格较近王维一派,主要是写山水隐逸的闲情,内容单薄,偏重于形式,除个别佳句外,少有成名之作。但《独望》一诗,对于景物描写有独到之处,仅二十字就构成一幅瑰丽的田园风景画,写得神采飞动,勾心摄魄,深为后世骚客文人所赞赏。 标题《独望》,是全诗的眼睛。全诗紧紧围绕着“独”、“望”二字着笔,细腻地描写诗人所见之景物,深深地寄寓诗人独特的心境,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做到了行行无闲字,句句有余韵。 起句“绿树连村暗”,传神地描绘出万绿丛中一村庄的魅人景色,着力刻画村庄之奇、之静。正值春末夏初,每棵树都撑起了宽阔的华盖,叶叶相托,枝枝相依,树树相连,密密麻麻,遮天蔽日,俨然是一座绿色长城!就在这茂密的树林中,一座村庄深藏其中,就像那浮游在绿色海洋中的一叶扁舟,远远望去,颜色暗淡,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别有洞天。诗人

    1996年06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诗经》交韵和抱韵——兼与《大学修辞》编者商榷

    马国强

    <正> 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求之一,古今中外莫能例外。从汉语诗歌发展史上来看,不但用韵方式丰富多样,而且大都源远流长。仅就韵在句中的位置而论,便有:偶句韵、奇句韵、排韵(句句韵)、随韵(两句一换韵)、交韵和抱韵等形式。这些几乎都能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找到蓝本。对此,文学家和修辞学家并无太多的异议。即如《大学修辞》(上海教育出版社94年5月第一版)一书就在有关论述中正确地指出,偶韵、排韵等都是源于《诗经》的。然而对于交韵和抱韵两式,则称为“是欧美流行的押韵方式,我国五四以后也有采用这种用韵的”(该书199、200页两处)。显然,如此持论既不符合我国诗歌的用韵实际,很容易引起“言必称希腊”式的误解,也与该书有关论述不相统一。因此,我们不妨结合《诗经》用韵的实情来谈谈交韵和抱韵的问题,以为智者疏失之补苴。

    1996年06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从语体中审视特殊“把”字结构的修辞作用

    邹洪民

    <正> 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题旨情境需要而形成的运用语言特点的体系”。①各类语体的语言特点可以通过语音的组合、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安排、辞格的运用等修辞手段加以体现和区别。其中,句法结构的选用是一重要环节。而在一定的语体条件下,合理地选用特殊的“把”字结构,就可以鲜明地体现相应语体的语言特点。譬如,“这盆衣服把我洗累了”可以表现日常交谈语体随意、简洁的特性;“把战鼓擂”则能凸显文艺语体中韵文体的音律和谐,进而展示出生动、形象的特点。 本文所论及的特殊的“把”字结构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别:A.吕叔湘先生提到过的“一个春节把孩子们的心都玩野了”;B.“把舞跳”;C.“我把你这个不听话的家伙”。上述结构中的“把”由动词虚化而来,受其前后成分的制约,表示致使义或处置义。我们认为,这三类结构在特定的语体中,都能体现富有特色的修辞作用,具有一定的交际使用价值。

    1996年06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修辞学习》1996年目录

    南金

    1996年06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