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335850

国外修辞学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修辞学基础是什么?

    巴里·布鲁梅特;邓志勇;刘欣;周思平;

    本文认为,由于技术和文化的发展,修辞越来越以文本为中心。在我们的世界中,文本先被创造出来,受众可以被理解为文本产生的效果之一,而受众是否被文本所吸引可能作为衡量文本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文本的策略性创造可作为共同行动和承诺的共同基础,如肯尼思·伯克(Kenneth Burke)所说的"同质"一样,因而成为了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主要任务。

    2020年06期 No.22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隐喻研究

  • 语用学和隐喻研究——西方古典隐喻中的语用学思维

    胡壮麟;

    由于隐喻在涉及使用同样词语的情况下,喻义不同于本义,所以不少学者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隐喻,特别是研究希腊罗马古典时期的隐喻。通过对从荷马到昆体良等学者有关隐喻的使用和论述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从二千七百多年前开始,不少希腊和罗马的著名学者有关隐喻的使用和论述已显露出语用学的萌芽思想,特别是强调了语用学的哲学理念。最后,本文指出隐喻研究也推动了语用学本身的发展,如教育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词汇语用学、社会语用学、人际语用学、多模态语用学以及历史语用学、历时语言学、语用隐喻学和隐喻语用学等。

    2020年06期 No.222 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再论隐喻为什么可能——回归现象意识

    龚玉苗;

    本文通过审思自然主义影响下认知语言学界隐喻研究"神经相关物"进路的理论困境及可能出路以继续回答"隐喻为什么可能",发现如下:1)现象类的"隐喻义"不能还原于生物的"神经相关物"; 2)隐喻研究的"神经相关物"进路面临两大哲学问题:本体论层面的"意识难题"以及认识论层面的"解释鸿沟"; 3)面对这两大哲学难题,隐喻之问必须超越"表征计算",回归现象类语义; 4)隐喻义产生于现象类的"意义生成",这种"意义生成"基于生命体和环境之间结构耦合"关系效价"的形成; 5)基于"关系效价"的隐喻义释义具有较大的语言解释力。这五点发现可以置于生命自创生理论框架下得以解释,此框架下,隐喻义是基于"生成"的现象意义;这种"生成性"的哲学意义在于它在本体论层面强调心智和生命的强连续性,从而规避和解答了语义研究中的意识难题和解释鸿沟。此框架下,意义"生成"于"活着"的现象经验,意义生成的本质是生命的自创生。本研究结果对"意义为什么可能"也有一定启示。

    2020年06期 No.222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人工智能与修辞

  • 修辞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以人机互动为例

    顾曰国;

    修辞是人类语言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让计算机自动处理此普遍现象是当前人工智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文章以人机互动为例讨论此挑战的复杂性。人机互动从图灵测试始,迄今70年呈现4种基本发展脉络:机器无智能、出现智能、开始智能满足人的需求以及试图琢磨人的心灵与情感。从人的角度,与机器智能对应的是人对机器的依赖程度,也分为四种:人主机佣型、人主机助型、人需机供型以及人依赖机型。文章从机器和人的视角分别讨论了修辞现象的形式化问题。迄今,词法、语音、音系、句法、语义等形式化程度高,计算机自动处理的能力较好。修辞/语用相比之下,计算机自动化处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修辞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需要跨学科联合攻关。文章最后还讨论了人机互动的伦理问题,提出认知性人机互动依赖需要立法。

    2020年06期 No.222 2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3K]

  • 《政务新媒体语言表达模式建构研究》出版

    付伊;

    <正>由王建华等撰写的《政务新媒体语言表达模式建构研究》2020年9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务新媒体语言表达模式建构研究"和国家语委重大科研项目"政府政务新媒体的语言应用与政府效能"的研究成果。该书阐述了政务新媒体语言应用的基本理论问题、技术革新与政务新媒体语用模式、社会语境与政务新媒体语用模式、语用主体关系与政务新媒体语用模式、新政务语体及政务新媒体语用模式,最后以具体案例分析说明新媒体语用模式在语言生活中的实践价值。

    2020年06期 No.222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评价性构式“X就X在Y”的整合及原因凸显

    陈昌来;朱皋;

    "X就X在Y"的构式义可概括为"说话人对某个事物或状况的评价,并凸显评价的原因"。构式义的形成有三个条件:一是构件"X"对构式义的贡献,动词性成分和形容词性成分对构式义的贡献不同;二是遵循因果关系的事理逻辑;三是通过对比焦点,凸显原因"X在Y"。构式"X就X在Y"形成动因是语言的经济原则和交互主观性,形成机制是概念整合和回溯推理。

    2020年06期 No.222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版权声明

    <正>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支付的稿酬已含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作者不同意网络传播,请在投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2020年06期 No.222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汉语会话互动中的话题结构

    姚双云;刘红原;

    本文基于自然口语语料考察汉语会话互动中的话题结构。研究表明:会话中的话题结构可分为独陈型、合作型和竞争型三类。话题结构在会话分布中表现出话题TCU起始位置分布的复杂性、述题跨话轮的延伸性和话题结构话轮构建的完备性三个特点,它们具有构建言谈框架、提高新信息接受度和控制会话进程的互动功能。会话中话题结构的实现,须遵循信息完整、认知可及和语境顺应三个原则,而凸显话语所指和促进信息流动是其产生的根本动因。

    2020年06期 No.222 6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俗语的时空变异和语码翻转

    刘静静;

    语言有自然变体,也有社会变体。汉语俗语从古至今存在于汉语词汇中,它们的时空变异存在着规律;也通过语码的转换和变异修辞获得新生,令语言运用妙趣横生。

    2020年06期 No.222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跨学科视域中的语篇修辞学研究——第十一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语篇·语法·认知”学术研讨会述评

    李建新;闪洪;

    <正>2020年10月25日,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当代修辞学》编辑部、陈望道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语篇·语法·认知"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通过线上形式召开,邀请了汉语和外语学界的知名学者与会并作报告。会议围绕语篇研究,从修辞学、语法学到语言认知,展开了跨学科的前沿理论探讨。会议搭建了一个汉语与外语学界学术对话的平台,有利于不同学科的交融,为语言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拓宽了修辞学的研究视野,有助于修辞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2020年06期 No.222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人文与科技联珠合璧,修辞与智能比翼齐飞——“人工智能与修辞”前沿理论工作坊述评

    刘婉晴;黄鸿辉;

    <正>2020年10月31日,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当代修辞学》编辑部、陈望道研究会举办的"人工智能与修辞"前沿理论工作坊以线上会议形式隆重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顾曰国教授、北京大学袁毓林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等著名专家与会并做主旨报告。会议议题切合当下国际前沿理论,围绕人工智能与修辞,从语法与语义、形式与情感、话语与修辞等论题,就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人机对话与机器对话、人机交互与人际交互、多话语体系的建构等展开热烈而深入的交流。

    2020年06期 No.222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中国修辞学:辉煌之后何以重新出发——“纪念中国修辞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研讨会”述评

    裴洲司;

    <正>中国修辞学会成立于1980年12月,是中国语言学界第一个致力于语言运用问题研究的学术社团。2020年11月6日至8日,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中国修辞学会、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大学修辞批评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当代修辞学》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和上海市语文学会在上海大学共同举办了"纪念中国修辞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修辞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

    2020年06期 No.222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当代修辞学》2020年目录汇编

    本刊编辑部;

    <正>~~

    2020年06期 No.222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