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316672

特稿

  • 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主语概念

    陈平;

    本文研究现代汉语语法主语的辨识和定性。在汉语语法学界结构主义研究传统中,汉语基本句式里哪些成分是句子主语,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争议的。我们首先基于这些没有什么争议的例子,找出汉语语法主语有哪些有别于谓语或宾语的区别性特征。文中列出六点,分别是:1)主语所指物体是谓语所指物体集合的真子集;2)主语语义施事性强;3)主语语用话题性强;4)带数量词的主语作宽域解读,而宾语可作宽域或窄域两种解读;5)主语可作关系小句化转换;6)主语可作谓语转换的“的”字结构的指称对象。我们接着使用这六项特征作为检测手段,检查汉语语法研究中主语身份有一定争议的句子成分,根据这些成分显示主语属性的多少或强弱,判断它们的主语性高低。文中所说的汉语主语是原型概念,不同句式甚至同一句式主位上的名词性成分表现出来的主语属性可以有所不同。本文同时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024年03期 No.243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修辞知识生产范式

  • AI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的修辞学研究

    崔希亮;赵霞;

    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当代修辞学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文章首先简要介绍大语言模型发展的过程,回顾西方修辞学和中国修辞学的传统理论框架,指出在大语言模型背景下当代修辞学研究的重新定位,内容包括:修辞学的本体研究、学科融合、情感转向、数字化、认知研究、生态转向。然后从语言理解和生成的角度对五家大语言模型进行了测试。文章发现大语言模型已经具备了一般的语言修辞能力,但是在理解复杂语义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语言模型的修辞理解和修辞生成能力给我们的启发是人工智能为修辞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路径和变革的可能性。最后,文章展望了人工智能与修辞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了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对修辞学研究可能带来的影响。

    2024年03期 No.243 2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 从细读到远观:数智时代人文研究的新路向

    刘海涛;隆蝉忆;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改变着世界,并用不同于人类数千年习惯的方式在重新定义知识,特别是有关人类“软件”系统运作的知识。本文聚焦数智时代的人文研究,首先讨论人文学科的内涵与本质,通过探讨人文学科与数字技术的关系,旨在进一步厘清数字人文的根本任务。以作者团队研究成果为主线,展示了数字人文视角下的人文研究实践,并深入探讨数智时代下人文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如果人文的根本任务也在于发现“模式”,那么数字人文可能就不仅仅是把一本书或一幅画数字化到计算机里,而须从“细读”向“远观”迈进。文科工作者要抓住时代机遇,通过“数据+可视化”的透镜发现人文规律,为人工智能及现代化建设贡献人文学者的智慧。

    2024年03期 No.243 3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修辞传统

  •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重新认识——基于“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的考察

    胡范铸;胡亦名;

    言语主体是语言运用研究的第一性问题,称谓则是其重要的标记系统。可是,对究竟何为“称谓”,“称谓”与“称呼”什么关系,“称谓”是离散的还是系统的,现代汉语的称谓系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等一系列问题,迄今依然缺乏深入的讨论。依据“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称谓的本质是“社会身份指称”,称呼的本质则是“情景角色磋商”。称谓系统并非只是自发性的日常称谓系统,而是包括两大子系统:一是规制性身份系统,二是自发性身份系统。汉语日常称谓系统也并非传统认为的只有“尊称”和“谦称”,而是包含了三种身份类型:一是“尊敬型称谓”,即“尊称”“谦称”;二是“贬低型称谓”,即“傲称”“贬称”;三是“平视型称谓”,即“平称”“近称”“昵称”“婉称”“谐称”。历来认为“姓名”似乎并不能构成“称谓”,因为“姓名”属于专有名词,是“个别化”而非“类型化”的。其实不然,如果把“姓名”看作一个构式,则这一构式就成为“身份”符号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就是“构式称谓”。汉语的日常身份指称只有放在这样一个系统中才可能获得正确的理解。

    2024年03期 No.243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泡菜”新译名“辛奇”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束定芳;唐仪;

    本文以韩国政府部门将Kimchi的汉语译名由“泡菜”改为“辛奇”的过程以及相关争论为例,运用认知语言学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理论、基本范畴理论、转喻(命名)理论、基于使用的理论等,说明新译名为什么未能被中国民众接受,也不可能被中国政府接受。同时,通过对本次改名风波以及其他相关中韩文化冲突的分析,说明语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但通常情况下,社会文化与认知决定了语言使用。语言是(个人和社会)认知的工具,更是(社会文化)认知的产物。

    2024年03期 No.243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简约中的繁丰——试析一种包孕性风格

    杨彬;

    文本的语言风格纷繁各异,究其根本恐或主要是不同言说者“性情所铄、陶染所凝”的结果。语言风格类型繁多且变化多端,其影响广泛而又深远,因而,风格问题既宜也应作为修辞学领域的重要论题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作为抽象实体的语言符号所构成的各种言语体式,是不同风格得以附丽的载体,此乃确保风格研究科学性的物质性材料。在讨论简约与繁丰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动静、虚实、微巨、疏密、具体与抽象等不同性质信息的组配情况,概括出具有“简约中的繁丰”这种包孕性风格的言语形式的基本类型,并依据注意力视窗开启和意象能力等理论观点,探究该包孕性风格的建构机制。

    2024年03期 No.243 6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对话融合为流水句过程中的视角转化

    许立群;

    本文关注流水句断连特征的交际互动性来源,考察对话融合为流水句的条件。本文认为对话是双视角话语,而流水句是单视角话语,对话融合为流水句的过程中需要完成双视角向单视角的转化。对话能否融合为流水句取决于话语的对立视角能否消解,难以直接消解的视角对立主要表现为指称对立、态度对立、行为对立。通过测试考察可以发现对话融合为流水句过程中话语性质转化的连续统,即:引用话语—假设话语—直述话语。

    2024年03期 No.243 8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沉痛悼念张炼强先生

    <正>2024年3月31日,著名语言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炼强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3岁。张炼强先生长期致力于修辞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修辞理据和修辞认知,是我国语言学界率先将逻辑分析和认知分析引入修辞研究的学者。著有《修辞理据探索》《修辞艺术探新》《修辞论稿》《修辞认知理论与实践》等学术专著。《修辞理据探索》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复旦大学第二届陈望道修辞学奖三等奖、

    2024年03期 No.243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