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范铸;胡亦名;
言语主体是语言运用研究的第一性问题,称谓则是其重要的标记系统。可是,对究竟何为“称谓”,“称谓”与“称呼”什么关系,“称谓”是离散的还是系统的,现代汉语的称谓系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等一系列问题,迄今依然缺乏深入的讨论。依据“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称谓的本质是“社会身份指称”,称呼的本质则是“情景角色磋商”。称谓系统并非只是自发性的日常称谓系统,而是包括两大子系统:一是规制性身份系统,二是自发性身份系统。汉语日常称谓系统也并非传统认为的只有“尊称”和“谦称”,而是包含了三种身份类型:一是“尊敬型称谓”,即“尊称”“谦称”;二是“贬低型称谓”,即“傲称”“贬称”;三是“平视型称谓”,即“平称”“近称”“昵称”“婉称”“谐称”。历来认为“姓名”似乎并不能构成“称谓”,因为“姓名”属于专有名词,是“个别化”而非“类型化”的。其实不然,如果把“姓名”看作一个构式,则这一构式就成为“身份”符号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就是“构式称谓”。汉语的日常身份指称只有放在这样一个系统中才可能获得正确的理解。
2024年03期 No.243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束定芳;唐仪;
本文以韩国政府部门将Kimchi的汉语译名由“泡菜”改为“辛奇”的过程以及相关争论为例,运用认知语言学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理论、基本范畴理论、转喻(命名)理论、基于使用的理论等,说明新译名为什么未能被中国民众接受,也不可能被中国政府接受。同时,通过对本次改名风波以及其他相关中韩文化冲突的分析,说明语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但通常情况下,社会文化与认知决定了语言使用。语言是(个人和社会)认知的工具,更是(社会文化)认知的产物。
2024年03期 No.243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杨彬;
文本的语言风格纷繁各异,究其根本恐或主要是不同言说者“性情所铄、陶染所凝”的结果。语言风格类型繁多且变化多端,其影响广泛而又深远,因而,风格问题既宜也应作为修辞学领域的重要论题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作为抽象实体的语言符号所构成的各种言语体式,是不同风格得以附丽的载体,此乃确保风格研究科学性的物质性材料。在讨论简约与繁丰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动静、虚实、微巨、疏密、具体与抽象等不同性质信息的组配情况,概括出具有“简约中的繁丰”这种包孕性风格的言语形式的基本类型,并依据注意力视窗开启和意象能力等理论观点,探究该包孕性风格的建构机制。
2024年03期 No.243 6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许立群;
本文关注流水句断连特征的交际互动性来源,考察对话融合为流水句的条件。本文认为对话是双视角话语,而流水句是单视角话语,对话融合为流水句的过程中需要完成双视角向单视角的转化。对话能否融合为流水句取决于话语的对立视角能否消解,难以直接消解的视角对立主要表现为指称对立、态度对立、行为对立。通过测试考察可以发现对话融合为流水句过程中话语性质转化的连续统,即:引用话语—假设话语—直述话语。
2024年03期 No.243 8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